傳媒名稱:香港01
報導日期: 2016-05-27
報導連結:按此連結
致:各大傳媒機構、記者朋友
由: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女事續群成員之一)
「女事續群」由不同的個人及團體組成,以關注和推動女性自主、性別平等及永續生活為目標,成員包括: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習慣X自然、小剌蝟happeriod。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做女事」,同時透過群策群力,一起用溫柔而堅定的意志去建立合乎生態公義,永續自主的生活方式。
世界月事日 公開談論月經話題
藉著5月28日世界月事日(Menstrual Hygiene Day – Global),這個國際社會提倡月經衛生、促進公眾討論月經文化、打破月事禁忌的節日,女事續群於世界月事日前夕期間策劃了「《月經認知與經驗問卷調查》發佈會 暨 【我們的悅事】展覽活動說明會」。是次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各界更了解香港女性對月經的認知與誤解,促進社會討論及提供適切的關注與支援。希望藉此為月經去除污名,喚起社會關注女性每月需要!
家人不提月事 月經資訊不足
女性的月事在很多社會文化中屬於禁忌,即使在很多發達國家的文化中,月事也被視為尷尬事,屬女性個人的私事,因此鮮有在公共領域被公開談論。是次《月經認知與經驗問卷調查》*訪問了四百三十七名具月事經驗的女性,當中約有一半受訪者認為「不容易」在大眾媒體取得有關月經資訊。而在家庭層面,更發現三成三受訪者不會與家人分享月事經驗、五成四受訪者家人不會主動向受訪者提起月經。家庭屬於一個重要的支援系統,但卻有超過一半受訪者家人不會主動向受訪者提起月事,這結果無疑是令人感到意外及憂慮的。
月經印象負面 性教育效果成疑
目前香港的中學及小學均會設性教育課,為適齡學童教授各種性知識。可是,本團體發現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在初次月經來臨前,並沒有得到任何有關月經的教育及相關知識,而四成半的受訪者在初經來潮之前對月經的想法是「害怕」或「討厭」,超過八成受訪者更對月經表示「不喜歡」,並認為月經沒有為她帶來好處。這些對月經的負面印象,可能是來自社會大眾、學校教育,或家庭成員的言行影響,反映香港的性教育工作,似未能有效為公眾提供全面客觀的月經資訊,教育效果成疑。
有苦自己知 政策無視女性生理需要
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月經讓她的活動力下降,令她不能如常進行日常活動,這顯示大部份女性都會因月經來潮而令身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然而,令人擔心的是,香港現行政策缺乏性別角度,廣大女性每月需默默承受因為經期帶來的各種痛楚不適及疲累情況,雖然月經會令女性的活動力下降,但同時女性可能因為感到尷尬而無直接向他人述說或求助。就此,本團體建議公眾盡快深化討論月事假的可行性,鼓勵各公司、機構和團體主動關心女性成員需要,考慮實施月事假,建立正面討論月事的工作及學習環境。
月事產品多元化 建立正向價值觀
過半數受訪者均表示最常使用即棄衛生巾,但超過八成受訪者對月經的態度依然是充滿負面的形容詞:尷尬的、沒有好處的、不向人提及的、不喜歡的、麻煩的……可見就算即棄衛生巾的宣傳論述皆強調「舒服」、「無感」、「care free」,仍無法令女性對月事建立正面的態度。相對而言,使用「非即棄衛生巾」(包括使用衛生棉條、布衛生巾、月事杯或其他月事用品)而表示喜歡月經的受訪者,比使用「即棄衛生巾」的受訪者人數多於超過一成。
女事續群成員「小刺蝟」Zoe表示:「現時香港普遍學校、醫院、商店都只會為女性提供即棄月事產品,然而即使品牌不同,但使用的質料類同。在欠缺月經資訊及公共討論空間的情況下,女性根本沒有機會了解月事產品是否有其他選擇。」女事續群籌劃展覽及有關活動,正是要連結各方力量,打破月經禁忌,讓兩性都可獲得更多正確的月經資訊,帶動社會公開討論月事。
「我們的悅事」展覽及未來活動**
展覽在5月20日至6月13日期間,除在JCCAC展出《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畫作、香港女性的月經故事、各式月事用品及其用後感外,場內亦設有一站式清洗布衛生棉木頭車「月光戰車」﹔及透過學習草藥療效與特性認識女性月事與自然關係的「秘密花園」。展期內亦將不定期舉辦工作坊,從多角度探討月事。工作坊內容包括:一起自製環保布衛生巾﹔認識對女性有益的草藥種植及食療知識﹔透過互動劇場認識自己和月經的關係﹔學習紓緩月事不適的瑜伽式子。
女事續群亦會於5月25日至6月25日期間,與本地環保小店「喜居生活」合作,收集每兩件即棄衛生巾,即可換取環保月事產品折扣優惠。希望女性可以重新認識月經和自己的身體需要,建立永續生活模式。
女事續群成員「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鍾婉儀表示:「跨國企業的宣傳攻勢無孔不入,改變月經觀念,需從女生第一次來經前開始。我們打算向公眾籌集資源開展『正向月事校園推廣計劃』,組織社區婦女生產布衛生巾入校派發,讓女孩可從小接觸不同月事產品,建立正面的月經及身體觀念。」
我們在天秀墟與大家一起整天然牙粉!同場還有植物拓染、本地有機菜、香草、和天水圍的社區貨幣「基保券(時分)」的應用介紹!
日期:4月23日
時間:下午2:00 至 下午5:00
地點:東華三院天秀墟
活動花絮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小刺蝟hedgielittle、
日期:2016年4月17日(日)
時間:10:30 – 12:30
地點:喜居生活@JCCAC
(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1樓L1﹣02
費用:$220(含1片布衛生巾材料)
人數:12人
内容:
*即棄M巾有幾毒?
*簡介即棄M巾以外的可能
*紓緩經痛「自療」:按摩、外敷、女士友善食材介紹
*環保布衛生巾DIY
香港食物浪費問題嚴重,廚餘佔每日固體廢物量近四成,堆填區不勝負荷。究竟城市廚餘該何去何從?
為解答這些問題,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決定在區內開展廚餘考察之旅。收集回來的意見,透過整合,反映給區議會,成為日後推行天水圍廚餘回收時的重要參考。
考察的第一站是輞井農田。
輞井農田佔地約0.07公頃(約7000呎),每月已經消耗兩噸的豆渣、中藥渣、各種新鮮廚餘及園林廢物。天水圍被農田及漁塘包圍,早有發展本地農業以解決廚餘圍城及提供當區就業的優厚條件,加上社區內有不少空置地以及荒廢花槽,如能轉化運用,紓緩城市廚餘問題同時發展社區經濟,不是沒有可能。
輞井農田收集豆渣、中藥渣、新鮮未經煮熟的素食餐廳廚餘,加上枯葉及枯枝,在好氧發酵的環境下,只需數天時間廚餘的味道便會消失。從廚餘變成可以使用的完熟堆肥,整個過程需時約三個月左右。
輞井農田採用了「熱堆肥」的方法。即是讓肥料發酵,過程中溫度會高至攝氏50 – 60度,將害菌殺死,然後再讓真菌,即泥土需要的益菌生長繁殖。當泥土中的微生物的數量及品種增加時,泥土便變得健康,亦會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長遠令植物更強壯。
第二站則是明愛樂勤學校。
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到訪天水圍一間學校,校園內利用了不同角落種植了不同的作物,更見識到各種善用廚餘的魔法,真正化廢為寶!
校園堆肥無難度
學校的天台、通道旁,甚至牆身都種植了不少植物。按照不同的季節,種植時令的作物,美化校園賞心悅目之餘又可食用,更減碳降溫,一舉三得。
學校將每天收集到的校內廚餘放進特製的桶內,只需輕輕噴上「木酢液」,即可去除臭味並加快腐熟過程。透過減少廚餘和氧氣接觸,令有機物進行發酵,這做法稱為「厭氧堆肥」。但因為分解過程較慢,故需要在兩星期後,將半發酵的廚餘搬到大木箱內,進行第二階段「好氧堆肥」的發酵過程。
先將半發酵廚餘一層一層隔著枯葉木槺疊在大木箱內,並每隔幾天翻一翻。這過程是為了利用好氧菌分解有機物,過程中溫度可以升至攝氏60度。經過約一個月的時間,廚餘就發酵完熟,可加入泥土中。
學校除了處理校內的廚餘外,還收集社區豆渣、街市廚餘、枯樹枝葉用作堆肥。以每日處理約15 公斤的廚餘計算,一年下來便減輕了高達5噸多廚餘運往堆填區,同時為校園天台提供有機堆肥,種植出香草和蔬菜瓜果給校內師生享用。
生生不息,互利共存
「魚菜共生」是生物和植物互利共生的系統。原理是利用魚類排到水中的氨與硝化菌結合成硝酸鹽,讓植物根部吸收,而植物根部亦發揮淨化池水的功能,讓淨水再流回魚池。學校利用這個系統,種植了不少作物之餘,亦養活了許多健康的魚兒。
除了養魚種菜,校園亦設置了蚯蚓堆肥箱。蚯蚓可幫助分解廚餘,並成為魚兒的營養美食,加上蚯蚓腸道內含有的微生物對改善土壤有很大益處,蚓糞堆肥同時為校園天台種植區改善土質。
綠色社區齊參與
若果能在其他學校甚至在天水圍社區大大小小的角落推行,綠色自主的社區就近在眼前。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將會整合區內廚餘考察活動的的經驗,與天水圍街坊一起倡議區內廚餘處理方案。若你有興趣加入我們,歡迎電郵給我們。
在鄰居不再分享豉油的時代,藝術介入、地區生產、社區出
日期: 2016年3月13日
時間: 下午二時至六時
地點:好單位(西九龍通州街500號星匯居L1樓)
免費入場!
我們參加了由MaD Asia舉辦的「隔籬市集」,我們帶了天水圍街坊生產的天然牙膏牙粉、布衛生巾、天水圍社區報、《天水人志》,出現在「趁吓墟」及「閱讀角」。還有很多精彩節目,更多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50963495043888/
致:各大傳媒機構、記者朋友
由: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主婦非奴隸 放假最實際
三八婦女節主婦有假期 促請政府加強女性支援
新聞稿
勞工法例規訂,僱員每七天可享有不少於一天休息日,受薪工作可享有假期;但負責照顧家庭和兒童的家庭主婦,卻「年終無休」,長期工作卻沒有休息日。三八婦女節快到,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藉著這個日子,首次在天水圍區舉辦「給主婦一日假期」活動,招募社區青年義工,建立一個臨時託兒中心,協助近二十位來自基層的家庭主婦,處理她們的日常家庭工作,包括:照顧40多名小朋友起居飲食、預備晚餐,讓長期沒有機會享受假期的家庭主婦可以安心放假,照顧她們自己的個人需要。讓社會反思照顧者的個人需要被忽略的問題,重新思考如何照顧照顧者。團體同時要求政府規劃具體政策措施,回應婦女的需要,減輕婦女照顧的壓力,令婦女可以有選擇和發展的機會。
寧花千億建大白象,托兒基建寸步不讓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總幹事鍾婉儀表示:「香港政府單就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工程已花超過2千億;但婦女團體一直爭取三十多年的民生基建:托兒服務卻亳無寸進。今年施政報告只加100名全日托兒位,政府投放托兒照顧的資源較之興建大白象工程不足千份之一。若政府有處理高鐵工程的氣魄處理托兒問題,香港婦女面對照顧兒童的困境早就釋除。」
參與活動二十名婦女與小朋友一起將象徵家庭主婦的各種日常工具,包括買餸車、圍裙及書包等拋開,並齊聲高呼「我要放假!」,再頌讀「解放家奴宣言」。參與活動的天水圍婦女阿花表示:「自己因為要照顧小朋友,已有十一年沒有嘗試放假,老公因為工時長,放工已無精力協助處理家務及照顧小朋友,今日可以放一日假非常興奮。」
無視照顧困境,鼓勵就業假惺惺
事實上,近年,香港政府不斷鼓吹「婦女就業」,只將婦女視為「後備勞動力」,卻忽視婦女的日常生活勞動,對家庭主婦欠缺政策支援。天水圍有很多家庭主婦因為需要照顧家中年幼兒童,為照顧家庭和子女「被迫」放棄受薪工作和自己的興趣,並因為家庭狀況所限,或因丈夫工時過長難以作出支援,長時間照顧家庭欠缺私人時間,長年累月沒有假期;這種生活狀態對婦女的個人身心健康構成負面影響,也大大限制女性的個人發展和獨立自主。
再者,社區託兒服務長期不足,只則重支援就業和支援「有需要」之家庭,難以滿足和支援基層婦女的「一般需要」。例如:現時為0-2歲幼童提供穩定託兒服務的育嬰院,全港只有730個名額,名額嚴重不足,服務供不應求;全港有近140,000名學童就讀非牟利幼稚園,只有約三成學童就讀全日制幼稚園,很多家長因而只能報讀半日制。面對社會服務支援嚴重不足,家庭又缺乏支援,家庭主婦成為家中唯一的照顧者,照顧子女的職責無法分擔,家庭主主婦實難有喘息的機會。
性別盲政策,無視家務勞動者需要
現時全港有約68萬女性為家庭照顧者,家庭主婦一直是家中的「萬能工人」,是香港社會經濟生產的強大後盾,照顧現在及未來的勞動人口,讓經濟生產得以繼續進行。但香港社會一直只著重經濟政策,卻對家庭主婦缺乏應有的照顧,家務勞動不被視為工作;無薪酬、無假期、也沒有退休保障,令家庭主婦缺乏保障,只能長時間依靠家人,缺乏獨立的經濟能力。若遇到任何家庭轉變,婦女往往要面對不同的風險,不少女性亦因家庭轉變而跌入貧窮狀況。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認為,這實種政策缺乏性別角度,對女性不公!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要求政府尊重照顧者工作,為主婦提供足夠托兒配套、設立照顧者津貼及推行家庭友善勞工政策,減輕家庭主婦的照顧壓力。
聯絡人:陳緯綸9757 9075
三八婦女節到了,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趁著這個象徵性別平權的日子,首次在天水圍區舉辦「給主婦一日假期」活動。
我們將借用區內校舍,作為臨時託兒中心,協助近二十位來自基層的家庭主婦,處理她們的日常家庭工作,包括:照顧子女起居飲食、預備晚餐。讓她們可以安心放假,照顧自己的身心需要,同時讓社會反思家庭照顧者權益被忽略的問題。
現時全港有約68萬女性為家庭照顧者,全職主婦一直是家中的「萬能工人」,更是經濟生產的強大後盾。但香港只著重經濟政策,家務勞動被視為「不事生產」,長年無薪酬、無假期、更沒有退休保障,令家庭主婦的價值缺乏社會肯定、保障和支援。若遇到任何家庭環境轉變,婦女往往要面對不同的風險,不少女性亦因家庭轉變而跌入貧窮狀況。
每年一天假期絕不足夠。支援家庭照顧工作必須推行具體政策措施,回應婦女需要,減輕家庭照顧壓力,令婦女可以有自主選擇和身心發展的機會。
因此我們要求政府:
1. 訂立各項託兒服務及全日制幼稚園學位規劃標準
2. 為全職家庭照顧者設立照顧者津貼
3. 推行家庭友善勞工政策
4. 設立標準工時及職親假期
日期: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時間:上午10:00-下午6:00
地點:新界天水圍天壇街17號 明愛樂勤學校
活動負責人:alan (tel: 9757 9075)
主辦機構: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婦女動力基金 贊助
婦女期待已久的假期即將開始,各位姊妹當然覺得好開心,而小朋友都識到好多朋友仔,都玩得好開心!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鐘女士表示興建高鐵的費用,是托兒服務支出的一千倍,可見政府認為托兒服務並不重要。
有受訪婦女表示自己已經十多年沒有放假,有工作的婦女更指出工作後回到家中後並不可以休息,而是需要照顧子女及完成家務等的工作,自己完全沒有私人空間。
大家一齊高呼:「我要放假!」
有足球踢~戰況激烈呀!
又有玩具、又有電影,一次過滿足幾個願望!
一班義工哥哥姐姐為了令到一班媽媽安心放假,正在出心出力照顧一班小朋友!大家玩得好開心呀!政府何時才有真正貼心的托兒服務呢?
1) 廣告解毒:了解化學牙膏對健康和環境的害處
2) 回溯傳統:從歷史文化看中外護牙方法
3) 自主自製:天然牙膏及牙粉動手做(共三款)
日期:2016年2月27日
時間:10:30-12:30
地點:喜居生活@JCCAC(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1樓L1-02室)
想了解更多本地農業發展?天水圍以前是水田你又知道嗎?
日期:2月27日 及 3月26日
時間:下午2:00 至 下午5:00
地點:東華三院天秀墟
永續是什麼?永續不是單純的等於有機耕種或退隱田園,而是人與自然共存的整全追求和生活實踐。實踐永續生活從來不是著重某單一技術農法的掌握,而是一場從不同生活層面重奪自主的運動。
外國有好多社區正在實踐永續生活,而當中英國的例子好適合香港去借鏡,例如推廣另類貨幣–社區貨幣等。如果你想知多D關於永續生活的社區實踐,可以參加11月28日於中大舉行的〈英國交流經驗分享日營〉,探索香港建設永續社區的困難和機遇。
天水圍從水天一色的魚塘農村,變成高樓商場的新市鎮,缺乏在地的公立醫療系統配套,街坊透過口耳相傳各種民間智慧,原來我們都可以是「自療師」!
從社區考察到自家種植,讓我們重新認識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跟天水圍街坊一起考察圍城裡外微妙的山草藥生態,反思城市發展模式對生態健康及傳統文化的破壞。
誠邀大家一起認識身邊的山草藥資源!
天水圍草藥導賞團
活動時間:30/1/2016 (六) 早上9至12時
集合地點:天水圍天悅邨悅貴樓地下 天水圍社區協作平台
路線:天水圍天悅邨至馮家圍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
退休保障事宜小組委員會29/12/2015會議
立場書
背景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為照顧者提供足夠的退休保障,以讓照顧者在年老仍可以過一個有尊嚴的生活。現時各項的老人福利措施及強積金制度,根本不能做到「讓長者感到安心」,不能協助照顧者面對各種因年老帶來的風險。故我們希望就退休保障事宜表達意見,促進政府有關當局落實一個兒童照顧者友善的退休保障政策。
「在職」難定義
「低津」實拖的重點在於「在職」,這顯然是政府扶貧政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份,就是以工作作為扶貧的策略。可是「在職」從來都是難以定義的,女性主義者早已批評,主流的所謂「工作」,從來都是一種父權的視角,只將上班受薪的職業視為工作,其實正正忽略了私領域中的家務勞動。家務勞動包括各項「技能」,照顧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因此,在政策上要確認家務勞動者的付出和貢獻,不少國家均設立「照顧者津貼」,以津貼照顧者的生活。然而,香港政府一直對照顧者的貢獻視而不見,缺乏措施支援照顧者,單以家庭和收入為單位推行扶貧措施,漠視對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以至收入以外的各種貧窮情況。這無疑是對照顧者缺乏承擔!
再退一萬步討論「在職」的問題,現時勞工法例出現極多漏洞,社會出現很多「零散工作」,假自僱、利用418法例漏洞、工作判上判等,形形式式的「僱傭關係」令僱員根本難以找到願意負責任的「僱主」。在這種「僱傭關係」下,很多僱員都受到不同形式的剝削,更別說要找「僱主」簽名證明其「僱傭關係」,協助僱員申請「低津」。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僱員可如何申請「低津」呢?
「低津」為誰而存在?
其實,對於不少婦女而言,如果社區內有適切的託兒支援服務,讓她們可以安心外出就業,她們的家庭收入便可以相應增加,也可以「從數字上脫貧」,她們根本不需要申領「低津」。反觀現時因為社區的託兒服務缺乏規劃,個別地區服務名額不足、學校上課時間與社區託兒服務分割,令基層家長無所適從。緃使這些基層家庭都面對低收入問題,但在貧窮缺乏選擇的情況下,婦女往往因此而「被迫」留在家中照顧年幼子女。香港的女性就業比率較男性低近百分之二十,亦較其他鄰近的先進國家和地區低,「低津」無疑是令一些低收入家庭得到薪金的津貼,但女性的就業問題仍必須正視。
「低津」不利照顧特殊兒童
「低津」要求受惠家庭的個人每月最少工作144小時,申領高額津貼更要最少每月工作192小時,這種「多勞多得」的計算方法看似合理,但礙於其對「工作」的定義,背後其實正正忽略了家庭的照顧責任。現時,「低津」「多勞多得」的設計,正強化了低收入家庭「主內及主外」的分工,讓夫婦其中一方外出工作,以達到「多勞多得」的工時要求,而另一方則繼續在家中照顧;這政策並不鼓勵分擔工作和照顧的職責,對家庭和婦女而言並不友善。
再者,部份勞動人口因為需要照顧特殊需要家庭成員,或是家中有較多需要照顧的成員,故特別選擇一些工時較短或兼職工作,以利協助照顧家庭。這些家庭雖然有經濟需要,但仍因為家庭的照顧需要而未能長時間工作。「低津」對單親家庭有降低工時要求的措施,但對一些有特殊照顧需要的家庭則未有同樣的「積極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再加改善。
有見及此,我們有幾點建議: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主辦: 聖雅各福群會-土作·時分,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關注草根生活聯盟
日期: 2015年11月28日
時間: 10:00-17:00 (可分時段報名)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 王福元課室 / 崇基草地
報名: http://goo.gl/forms/4A7pedjqY1
查詢: 3482 0622 (Janis)/ 2408 1928(Mandy)
截止報名日期 : 2015年11月20日
費用:每位港幣20元(包午餐及茶點)
第一部分:社區經濟 &社區貨幣
在全球化影響下,香港「資本主義污染指數」極高,經濟單一發展,社區資本和人力資源流向大財團。我們如何以社區貨幣作為介入方式,增強社區抗逆力(Resilience),重建地區經濟?本節將分享英國不同社區貨幣例子,比對香港各社區經濟項目,與大家共同發掘在香港發展另類經濟的可能性。
午餐
由上水「土作。時分」以及天水圍「天姿作圍」一眾街坊主理素食午餐,主要選用本地食材,支持本地經濟。
(請自備餐具、碗碟、水杯)
第二部份:重溯 · 重塑 “We·Connect · Reconnect”
城市生活往往以「價格」來衡量「價值」,人、社區、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斷裂。本節將分享英國不同社區如何透過重新追溯傳統文化智慧,以創新手法讓食物生產和生活工藝得以傳承,與居民共同塑造永續城鎮模式。參考外國例子,在香港建設永續社區又有什麼困難和機遇?
英國轉型城鎮的啟示
現代化工業大規模生產和長途運輸物流系統,均依賴石油,而有限的石油供應只會令商品價格持續上升。香港以金融、地產、轉口物流及旅遊為城市發展方針。長期欠缺本地生產,令居民生活所需全部依賴進口。資本外流,造成結構性失業、環境污染、城鄉對立等問題。這種不可持續的消耗式發展,到底還可以令香港走得多遠?繼續在自由市場中任人宰割?還是推動城鄉共生,讓我城走出單一發展的死胡同?
久聞英國「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 )模式引發了全球遍地開花的社區轉型運動,早前筆者有幸與本地三個民間團體前往倫敦,參與國際永續會議延伸活動,並順道南下前往轉型城鎮托特尼斯(Totnes)舉辦的國際會議及工作坊,跟隨當地居民參觀社區農場、生態村,以及探訪當地以轉型經濟(Economics for Transition)及整全科學(Holistic Science)課程聞名的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 College)。十多天的行程緊湊,但對托特尼斯的轉型實驗印象尤其深刻,值得香港借鏡。
小鎮的自救實驗
香港政府經常將我城與其他城市比較,又揚言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轉型,惟這與上文所指的「轉型」(Transition)意義南轅北轍。作為讓城鎮邁向不再依賴石油發展的改革運動綱領,社群轉型的方向與過程(in transition),遠比官方宣稱的口號重要。
轉型概念最早出現在永續設計的羅布•霍普金斯(Rob Hopkins)及其研究團隊,於2004年為英國小鎮Kinsale制訂的一份城鎮改造計劃 (Kinsale Energy Descent Action Plan)。計劃書內首次提到「轉型城鎮」的概念及路線圖。研究團隊認為城市若要永續發展,必須認真應對後石油時代的食物、能源、經濟和社群組織問題,擺脫全球金融市場主導地方發展的困局,重建社區韌性(Local Resilience)。
為了尋找及培訓更多在地參與者及組織者,霍普金斯回到家鄉托特尼斯試辦一系列社區活動,包括聚餐、音樂會、電影分享、講座、工作坊等,招募核心成員,同時將全球暖化等社會議題帶進居民生活。核心成員先就不同主題分組,接著在社區討論如何以托鎮為經,2030年為緯,令居民在各生活層面減少能源使用。核心成員將想法草議成行動計劃書,並提出以「在地食物」(Local Food)、「良善能源」(Good Energy)和「另類經濟」(REconomy)為重點發展計劃的轉型城鎮運動。
霍普金斯及其團隊以家庭、街道、社區為轉型試點及資訊交流平台。由居民帶頭開展各種無成本或低成本的參與式實驗方案(Transition Initiative),令平凡社區開始慢慢改變。例如關心食物及社群生活的居民,將沉悶的街道種滿果樹和香草,將社區閒置地化身有機菜園,令當地食物生產大幅增加90%。關注能源及支持本地經濟的居民,集資成立小型再生能源公司,希望讓小鎮擺脫對跨國資本集團的依賴。減少能源及食物進口,已為當地大幅節省碳排放量,而在地食物及能源生產,更可為居民帶來直接收入,成為支援小鎮轉型的資金來源。
增強社區參與,提高地方韌性
香港的經濟系統依賴「錢搵錢」,當面對全球金融泡沫爆破及外部環境衝擊,我城還可以靠甚麼來「發展」?因此托鎮除了發行自己的社區貨幣(Community Currentcy)為交易單位外,亦鼓勵居民以勞動時間(Time Bank)為交換單位重建社區經濟,以「更緊密人際關係」提高社區韌性,確保基本生活問題可在當區處理,無需依賴外力。
轉型城鎮重視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連結,其根本理念是顛覆「發展」必須仰賴政府或大型企業投資基建的虛妄想法。托鎮的轉型運動啟發世界各地建立起跨地域、跨議題的行動者支援網絡,如:Transition Islands, Transition Valleys, Transition Anywhere-You-Find-People。參與轉型運動的居民均表示沒有金科玉律,社區改變始於鄰里的真誠溝通、分享、協作、自省。方法不外是發掘在地資源,集體參與,從錯誤中學習。要令昔日透過金錢獲得的,今天藉由互相照顧和自發勞動達致,因此重建人際關係是第一步。如何把人凝聚起來,通過交換經驗和有限資源共同解決生活所需?面對分歧衝突,如何從討論和協商中探求解決方案?每個生活習慣的改變,都有機會令社區形成新的社群關係。社群內部的轉化其實先於社會改革開始。
轉型作為方法
人在社區為何行動,如何行動,都是地方文化價值的體現。托鎮居民Hal因愛好文史故事當起社區導賞員,在小組裡協助鄰里發掘低碳生活方式,現在還當選為鎮長﹔滿頭白髮的生態學家Chris充當村巴司機,駕駛由家居廢油驅動的黃巴士接送我們穿梭往返﹔歡迎晚宴裡吃著居民自家製的麵包和芝士,喝著當地生產的果汁汽水,餐桌上插滿有機香草和可食用花朵。可見社區改革並不限於影響地方議會,其活力更來自參與者對社區的愛。
改革需要政策配合,更需要社區組織手法和論述的不斷更新,社會外部的轉型與社群意識的轉化彼此扣連。近年本地雖出現不少推廣綠色生活、剩食回收及工藝手作等社群,更有部分社區經濟項目如:社區支援農業、社區貨幣、合作社已有近十年實踐經驗,但仍未有匯聚成一股以「轉型」為運動論述的民間力量。從守護天星皇后、利東街、菜園村到新界東北等社會運動中可見,社區動員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但除了就個別議題力爭到底,或以參選議會對抗建制派壟斷民意,居民還可以如何改革社區?如果「轉型」就是讓資源回流,滋養在地經濟和社群關係,實踐社區民主就必須從日常生活切入,讓人和地方重新連結。
作者為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組織幹事
文章原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11月16日
我們〈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與來自天水圍不同屋邨屋苑的居民,包括:〈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產後支援關注組〉、〈天水圍婦女關注垃圾徵費小組〉、〈天水圍低收入家庭關注組〉、〈社區工藝發展關注組〉、〈天姿作圍〉一起合辦「區選知多啲」選舉論壇,邀請天水圍各選區候選人出席,令天水圍居民更了解各候選人的政綱及見解,以及令各候選人了解天水圍居民的訴求,促進候選人與居民交流彼此的意見,優化參選政綱。
「區選知多D」選舉論壇
日期: 14 / 11 / 2015 ( 星期六 )
時間: 早上 10:00 – 12:00
地點: 天水圍天晴邨天晴社區會堂禮堂
如有問題,歡迎致電3482 0622查詢。
致:各大傳媒機構、記者朋友
由:兒童照顧者聯席(成員團體包括: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香港婦女中心協會、香港婦女勞工協會、香港家務助理總工會、街坊工友服務處、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媽媽諷政府設「百無」宴 齊促政府加強母親支援
新聞稿
五月十日為母親節,很多子女都會陪同媽媽到茶樓飲茶或食飯,以表孝心。兒童照顧者聯席亦於母親節在政府總部設了一席「百無宴」,諷刺政府為香港母親設下「樣樣都無」的宴席,四素四葷包括:「無託兒」、「無假期」、「無保障」、「無發展」、「無選擇」、「無奈」,最終令香港母親苦不堪言,「無啖好食」亦「無晒心機」。團體更比較其他四個亞洲地區針對母親的支援措施,發現香港現時的政策非常落後;團體要求政府規劃具體政策措施,回應母親作為照顧者的需要,減輕母親照顧的壓力,令母親可以有選擇和發展的機會,不需要再做「伯母(百無)」。
育兒貧窮無保障
聯席發言人表示,母親往往因為照顧而放棄工作,「三十歲後女性勞動參與率下跌近百分之十五」,但吊詭地,生育後的家庭開支大增,增加家庭的經濟壓力,尤以基層家庭為甚。可是政府除了每年退稅外,完全沒有經濟支援,未有分擔照顧者的壓力,令照顧完全「無保障」。反觀其他亞洲地區如日本和韓國等(詳見附件),均已為家長或照顧者提供育兒津貼或照顧者津貼,經濟上支援兒童照顧者,確認照顧者的需要。參與行動的媽媽表示:「政府無支援,攪到我地做阿媽『無啖好食』!」
無託兒母親無發展機會
參與行動的媽媽同時批評現時「無託兒」,照顧服務欠缺規劃,服務長期不足,基層婦女被迫留在家中照顧兒童。例如:現時為0-2歲幼童提供穩定託兒服務的育嬰院,名額嚴重不足,全港只有720個名額,西貢區、黃大仙區及觀塘區均完全沒有服務,「曾有街坊致電育嬰院查詢服務,職員表示需要輪候一年半,到時幼童已過兩歲,根本用唔到服務」,這實令基層媽媽「無選擇」,產後被迫放棄工作,「無發展」自己的機會。
再者,就算小朋友上了幼稚園,也不見得媽媽有更多選擇。現時託兒照顧服務與教育分割,幼稚園教育由教育局統籌,缺乏照顧支援的視野。全港有近140,000名學童就讀非牟利幼稚園,只有約三成學童就讀全日制幼稚園,很多家長因未能找到全日制幼稚園學額,而只能報讀半日制。半日制幼稚園的上學時間只有3-3.5小時,婦女很難在這時段內工作和發展自己,基層家庭更被迫困於貧窮狀態。
工時長假期少母親無奈
現時香港的工作環境苛刻,沒有標準工時,勞工假期亦比學校假期少,又沒有親職假期,產假亦比亞洲其他地區少(詳見附件),令照顧者難以兼顧工作與照顧,雙職媽媽做到「無晒心機」,而想就業的媽媽面對如此勞動市場亦只有「無奈」,全職就業等於放棄照顧,很多母親需要面對就業與照顧的掙扎。聯席發言人慨嘆:「在香港做阿媽特別慘,假期少、工時長,點樣照顧到小朋友?」
要求規劃託兒,設立照顧者津貼
缺乏政策配套令母親成為制度的受害者,團體要求政府有關當局重新規劃兒童照顧服務,增加全日制幼稚園學位,令基層婦女在照顧和就業選擇上可更自由地選擇。團體亦建議為在家照顧兒童的家長設立照顧者津貼,並且推行家庭友善勞工政策,設立標準工時及職親假期,減輕香港母親經濟和照顧的壓力。
聯絡人:梁錫麟 54238074 陳緯綸9757 9075
講解本機構之理念及各種計劃内容
簡介天水圍的人口、區内規劃等,讓大家瞭解天水圍的「南長實、北領匯」的歷史問題
參訪區内墟市、商場、屋邨及照顧者設施,並安排街頭訪問,讓大家親身瞭解天水圍社區
介紹網絡各計劃如何推動社區改變及可持續發展
分享會進行中~大家都非常專心!
參訪商場,瞭解財團壟斷問題。
參訪墟市,親身體驗當中的佈局及環境;並與檔主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
一起討論參訪所得的感受、觀察和意見。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
14/7/2015約見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
「幼兒照顧服務顧問研究」意見書
背景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持繼向有關當局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加強各類託兒服務,並且增設照顧者津貼,以支援兒童照顧者。行政長官於其《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中表示於2015-16年度展開顧問研究,就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提供意見;因研究報告將對未來幼兒照顧服務帶來長遠的影響,我們非常關注是次研究的政策目標、研究範疇、複審機制(review mechanism)、以至研究的公眾參與。因此,我們希望能夠與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交流意見,商討「幼兒照顧服務顧問研究」的研究範圍,希望最終能夠由下而上改善目前兒童照顧服務的不足,減輕兒童照顧者的照顧壓力。
研究需要有一個宏觀的社會目標
幼兒是社會的未來,而幼兒照顧政策與服務的安排將會嚴重影響幼兒、照顧者以至家庭整體的福祉,而幼兒照顧牽涉社會福利、教育、醫療、康樂文化、勞工等政策範疇。過往因為各政策範疇高度分工,導致「政出多門」,政策目標不能互相配合;以幼兒照顧為例,3-6歲幼兒照顧由社會福利署負責支援,但社署卻需要在教育局監管下的長全日制幼稚園中推行延長服務時間及暫託服務,教育局過去只考慮幼兒教育,認為幼兒教育只需三小時,一直忽視家長對全日制甚至是長全日制服務需要,令長全日幼稚園服務的名額越來越少。
因此,我們認為是次研究不應局限於現行的服務檢討,純粹檢視現行幾項社會福利署資助的幼兒服務的推行和成效,也不應單看各服務持份者(stakeholder)對幼兒照顧服務的意見,將問題切割處理。顧問研究更應該從一個宏觀的社會角度考慮幼兒照顧服務背後的社會目標(social objectives)。我們建議是次研究,應以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消滅貧窮(poverty elimination)和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等社會目標作是次研究目標,以此目標研究幼兒照顧的服務配合,以避免「政出多門」的問題!
研究需要檢視幼兒照顧私營市場的質素
不論以何種社會目標進行顧問研究,香港社會也應重視幼兒照顧的質素,有質素的照顧,方可以讓兒童發展、讓家長安心、讓社會進步。目前,香港幼兒照顧政策乃以「家庭為本」,在社會政策角度看正是「不干預模式」(pro-family non-interventionist model)。在這種福利模式下,政府只會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協助,並只會有限度地干預市場的幼兒照顧,能夠使用到政府資助幼兒照顧服務的家庭只佔極少數。香港政府經常強調家庭責任,在沒有金錢援助及缺乏勞工假期配套下,要求家庭自行處理幼兒照顧,因此,不少收入較高的家庭會聘請外傭處理幼兒照顧,或透過私營市場,如聘請褓姆處理幼兒照顧與工作間的矛盾。可是,外傭照顧幼兒及私營服務是否具有質素,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如何,社會一直缺乏認真的審視和研究,我們亦難以知悉何種方式的照顧會對幼兒的發展較佳。因此,我們認為研究除了要確保政府資助或提供的幼兒照顧服務的質素外,也應同時審視家長照顧、外傭照顧及私營幼兒照顧服務對幼兒發展的影響,以認真、嚴謹的方法比較和建議香港幼兒照顧的方式。
研究需要審視照顧服務、現金津貼及家庭友善措施
顧問研究要認真處理「幼兒照顧」這個課題,就必須同時審視現金援助、家庭友善措施、商界支援等政策配合的效果。其實,幼兒照顧屬家庭政策,家庭政策就是為著家庭整體目標而設的法例、規限(regulations)或援助(benefits)。因此,顧問研究除了需要檢視政府資助的幼兒照顧服務配套外,也有需要進一步審視現行有關幼兒照顧的相關法例、香港的家庭友善措施,以及相關的現金津貼與援助;這些措施和法例均會影響家長選擇幼兒照顧的模式。當中,幼兒照顧法例包括:「獨留兒童在家」、「虐兒」、「幼稚園條例」等法例;家庭友善政策包括:工時、假期、產假等;而現金津貼及援助包括:低收入補貼、育兒津貼、照顧者津貼等;這些政策的配套均對「幼兒照顧」起著不同的作用,也會為家長和照顧者帶來不同的效果,顧問研究應逐一比較和審視,絕不能割裂地理解幼兒照顧服務的需要。
研究需要考慮6-12歲兒童的照顧
是次顧問研究只以「幼兒照顧」作為研究的範疇,無疑是忽略了6-12歲兒童的照顧上也有研究和審視的需要,畢竟,6-12歲兒童照顧服務也長期缺乏規劃,兒童照顧服務亦有很大的需求,政府近年亦針對6-12歲兒童照顧加強服務,當中包括:延長課餘託管時間及將服務擴展至假期、將「社區褓姆」服務擴展至6-8歲小童、關愛基金津貼學校推行「課餘託管試驗計劃」等,都顯示出政府知悉6-12歲兒童照顧有需要加強支援。然而,顧問研究似乎並不打算就6-12兒童照顧包括在內,我們深感失望。我們認為研究範圍應涵蓋6-12歲兒童照顧,更全面地考慮整體家庭照顧的配套支援,方能令嬰、幼、兒童得到妥善的照顧。
研究規劃需要有時限性,應設定期檢討機制
自1995年後,特區政府再沒有推出社會福利白皮書,不再為香港的社會福利服務作長遠規劃,改為每年設地區諮詢會作「彈性規劃」。是次研究特首表示是要為「長遠發展提供意見」,因特首未有定義「長遠」的意思,令研究沒有時限性,這「長遠發展」的「意見」,「長遠」會因社會變遷而變得過時。現時社會福利署的託兒服務低度發展,未能配合社會需要,正是因為缺乏一套定期檢討和規劃機制。我們認為是次「幼兒照顧服務顧問研究」應該是有時限性的,研究也應研究設立定期檢討機制,以及時回應社會對幼兒照顧需要的轉變。
總結
我們認為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政府實有責任支援和照顧社會上辛勞、默默付出的兒童照顧者,分擔照顧者各種經濟和精神壓力,讓兒童照顧者可以平衡兒童照顧和個人發展,並按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作出選擇,也讓嬰、幼、兒童得到妥善的照顧和發展。近年,不少外國地區和國家均在託兒服務或支援兒童照顧方面著力推行不同的措施;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提出不少措施保障女性擁有平等就業機會,近年已為未來託兒服務提供的數量提出具體目標,希望託兒服務做到「零等候」,又改革託兒服務,並為照顧兒童提供津貼和工作假期等。
香港政府至今針對兒童照顧這個社會重要的課題缺乏方向,亦未有完善的規劃,一直依靠市場、不干預令社會飽嘗惡果,在兒童照顧上,家長、老師、社工,甚至是商界都怨聲載道,未來香港社會正要面對出生率低、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這個顧問研究在這時代更顯重要,也正是要將兒童照顧撥亂反正,令香港的兒童及家長得到適切的支援,讓社會及家庭均能平衡發展。我們再次促請社會福利署承擔責任,接納上述建議,進行一個具社會目標、全面及具時間性的顧問研究,令香港兒童得以妥善照顧,也照顧兒童照顧者,整個社會分擔嬰、幼、兒童照顧的重責,讓整個社會一同承擔和養育社會未來的棟樑。[/showhide]
2015年7月10日
時間:下午2:00 至 晚上8:00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九龍城聯合道135號)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
有關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
立場書
背景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由一班居住於天水圍的兒童照顧者組成,我們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加強各類託兒及家長支援服務,以支援兒童照顧者,讓兒童照顧者可按其實際生活需要,為兒童選擇合適的照顧或教育方式。我們知悉香港政府教育局成立「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向教育局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正聽取持份者對現行措施及未來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的意見。由於幼稚園教育的規劃將非常影響家長的照顧,也會影響家庭經濟收入、兩性分工及家庭內部的權力互動(power dynamic)等;我們作為幼兒的照顧者,希望就有關政策表達意見,促進委員會及教育局落實一個全面而可行的免費幼稚園教育。
免費幼稚園教育目標影響兒童照顧及基層家長
目前,幼稚園設有三種上課時段,分別是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半日制幼稚園上課時間約三小時;而全日制幼稚園則會為學童提供午膳及午睡時間,上課時間約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個別學校會繼續提供照顧服務至下午六時;而「長全日制」除了為學童提供全日制的上課時間外,更設有「延長服務時間」,為家長照顧兒童至晚上八時,此外,「長全日制」幼稚園在假期、惡劣天氣等停課的安排上配合家長的需要,因此「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學校假期較少,惡劣天氣停課的安排亦較彈性,讓家長可以較大空間安排全職上班。
我們在天水圍接觸兒童照顧者的經驗所見,一般家長均希望選擇報讀全日制幼稚園,當中的主要原因是相信幼稚園裡的教育較留在家中好、較有意義;而且,在照顧的安排上,家長亦可以擁有較大彈性;有部份婦女亦希望子女報讀全日制幼稚園後可以尋找工作,幫補家計,這對基層家庭而言非常重要。可惜的是,現時全日制幼稚園的學額不足,很多家長均未能成功報讀,「被迫」入讀半日制幼稚園,不少家長均表示半日制幼稚園令她們平日的照顧非常吃力,也非常忙碌,她們需要利用三小時買餸、洗衫、抹地及準備午餐…… 家長亦因此而未能有時間照顧自己,沒有時間參與社會,最終跟社會脫節。
再者,對於基層婦女而言,在現行的勞動市場下,她們往往只能從事服務性行業,工時較長、假期少;基層亦面對嚴重的貧窮問題,手停口停,故此會想盡辦法「賺得一蚊得一蚊」。可是,不論半日制及一般全日制幼稚園,均未能滿足基層婦女照顧兒童的需要,半日制只有三小時已不用考慮工作,就算是全日制幼稚園由於學校假期多、工時長,工作地點離幼稚園遠,令家長難以就業。從婦女勞動參與率數字可見,女性一般在30歲後便離開職場,令婦女勞動參與率在該年齡層中急劇下跌,而更大的問題是,婦女勞動參與率在30歲後十年,仍然未能回復至之前的水平。問題實反映出社會在嬰兒出生後的支援不足,令婦女需要在產後離開職場照顧兒童,之後長時間難以重投職場。現時以半日制為主的幼兒教育政策實需要檢討,因為幼兒教育政策除了需要考慮幼兒學習外,實應考慮家長、社會及時代的需要,與時並進!
只「按需要」為個別「合資格」兒童提供全日制並不合理
事實上,殖民地政府在規劃幼稚園教育時曾適切地考慮家長的需要,提供較佳的幼兒照顧支援。在2005年9月前,社會福利署負責資助及監管幼兒中心,特別為雙職及單親家庭提供所謂「長全日制」的幼兒照顧及教育服務,每日服務時間為朝8晚6,部分亦設有延長時間服務至晚上8時,學校假期少,較貼合在職家長的需要。可惜的是,2005年後這些「長全日制」幼稚園改由教育局負責監管,教育局亦一直無意就「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作規劃,政策上更以半日制為主,忽略該些幼稚園的需要,香港自此已沒有新增推行長全日制的幼稚園暨幼兒中心,「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亦越來越少,而居住於新發展區的基層家長自然受到最大影響。
我們明白受校舍空間、政府資源等限制,政府未能全面提供「免費長全日幼稚園教育」。我們也知悉「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將向教育局提交報告,並且建議以落實以「半日制為基礎」的免費幼稚園教育,之後「按需要」為個別符合準則的兒童提供免費的全日制幼稚園教育。雖然「按需要」及「符合準則」雖仍需從長計議,但對此我們非常擔心,若果政府有關當局沒有就「全日制」以至「長全日制」有一個長遠目標和規劃,只以一種「剩餘模式」的思維,只按需要向符合準則的學童提供「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一般家長在「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不足的情況下將難以報讀,家長便無法選擇合心意的教育模式。
免費幼稚園教育規劃必須逐步增加長全日名額
因此,我們建議教育局必須承諾逐步增加「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名額。我們明白校舍空間及政府資源是一大限制,但政府宜有一個長遠的目標,並且就此作規劃,以顯示出其對免費幼稚園教育、對各個家長的承擔。
總結
其實,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政府實有責任照顧社會上辛勞、默默付出的兒童照顧者,減輕照顧者各種經濟和精神壓力,讓兒童照顧者可以兼顧兒童照顧和個人發展,並按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作選擇。幼稚園教育的時間正對照顧者照顧的要求、時間、個人發展等方面構成無可避免的衝突,因此在規劃幼稚園教育時必須要加以考慮。我們認為「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有其實際的作用,除了促進兒童有更佳的學習外,亦令不少家長和兒童照顧者受惠,減輕照顧的壓力,平衡了自我發展和照顧。我們強烈建議政府有關當局全面規劃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定立清晰目標,逐步增加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
尼泊爾4月大地震後,HER Fund發出緊急呼籲,為當地婦女基金Tewa的救災工作籌款。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響應呼籲,協助舉辦布衛生巾工作坊,收益扣除成本後會全數撥Tewa。
在Tewa救災工作中,包括:
-派發救援物資包、衛生巾、女性用品、宣傳健康及衛生訊息;
-支援準備分娩、正經歷分娩,及需要產後醫療服務的婦女。
為甚麼是月事工作坊?
月經在尼泊爾不少地方仍是禁忌,部分來經婦女甚至被逼要
工作坊詳情:
日期: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8至10時
地點:HER Fund太子會址(太子花園街217號1A室)
費用:$200(含1片布護墊材料)
人數:6-15人
報名連結:http://goo.gl/forms/wo34rp6deF
查詢:(電話)2794-1100(電郵)info@h
內容包括:
-講述天災下婦女的處境
-紓緩經痛「自療」:按摩、外敷、食療
-簡介即棄M巾以外的可能
-環保布衛生巾DIY
-日常護理技巧
Facebook 活動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tswnetwork/photos/gm.1087627917921135/1123388911020629/?type=1&theater
遊走城市間,花草為誰生?城市綠地改造社區菜園,居民藉務農共同管理區內資源,創新城市「綠化」想像,體現生活民主。社區菜園著重由居民自發參與,共同規劃城市空間:由居民共同參與覓地、開墾、生產及分享收成的過程,增加鄰里交流,共享公共資源,長遠推動食物及農業教育。
綠化花槽浪費大
政府各部門長年無視居民種植需要,寧花公帑換花剪草,都不願開放作社區耕種。公共資源理應有更好的分配方式,令市民可以參與其中,同時為社區提供更優質生活環境。
現時市區保養植物工作多屬外判園藝公司負責,照顧花草變成例行公事,修剪替換異常頻繁,全因城市持續投放公共財政維持。以元朗區議會為例,2011年至2015年間,花費於「綠化」及「美化」的工程預算開支總額近港幣一千三百萬,每年平均每個「綠化」工程項目開支預算亦達港幣十二萬。
這類「綠化」工程區區可見,「綠化」日漸淪為花費區議會年度預算的「小白象工程」,推動綠色社區效果成疑,「美化」效果亦未盡如人意。為配合節慶活動,製造花朵適時盛放的「假像」,有關部門即增加人手更換時花,過後卻沒有保養,轉眼即成廢物。根據環境局於2013年的統計表示,平均每日有154公噸的園林廢物棄於堆填區,主要來自市區植物保養工程。每日經過的社區花槽耗費大量公帑,許多皆保養不善,白白糟蹋水土及人力資源。綠色社區未見,時花淪為園林廢物,增加堆填區壓力。
康文園圃欠成效
真正可持續的城市農耕,須帶動居民參與,同時促進當區資源循環。康文署推出「社區園圃計劃」(下稱「計劃」)多年,目的是「鼓勵市民將綠化活動生活化,積極參與鄰里層面的綠化活動,及透過體驗種植的樂趣來培養綠化環保的意識。」但大部分「計劃」位置偏遠,長年供不應求,似乎未能滿足居民需要。以天水圍為例,區內人口達三十一萬,但「計劃」仍需與元朗、洪水橋居民共用,合共約六十萬人口競爭六十格田,申請難度屬各區之冠。此外從培苗到收成,四個月的耕種時間並不足夠,期滿清場重新抽籤,令耕種欠持續性,以致整體收成不多。或許「體驗種植的樂趣」有餘,推動「綠化活動生活化」則不足。加上「園圃」高度私有化,為保障作物「安全」,不許參加者以外人士進內,筆者曾在場外拍照亦被管理員禁止。可見「計劃」與社區人士割離,令耕種成為消費活動,對凝聚居民,聯繫鄰里感情幫助不大。
其實康文署、房屋署,乃至私人物業管理公司,只需開放部分花槽給居民登記為種植義工,即可重新設計為社區共享的有機菜園。
資源回流小社區
花槽草地的價值遠不只種花養草,供人觀賞。花槽變菜園,即可拉近人與食物、土地、社區的關係,讓居民一起營造理想生活空間。
以港島南的置富花園為例,在居民的積極爭取及多次遊說下,管理公司終於將屋苑部分花槽開闢成社區菜園。屋苑同時加設了廚餘及雨水收集裝置,回收家居廚餘及花槽枯枝,用作有機堆肥,供全屋苑花槽使用。居民亦建議管理公司在魚池加設「魚菜共生」系統:在魚池上種菜,讓蔬菜吸收魚池水的養份,種出有機菜供居民換領。置富花園居民和管理公司的改變,令屋苑園林廢物大減,「魚菜共生」令池水更清澈,回收廚餘和分享有機作物,亦令居民開始關注屋苑環境與居民生活的互動關係,更令屋苑獲得多個管理獎項。
另一例子是位於九龍公園內的百呎農場。作為深港建築雙年展2015的參展項目之一,主辦單位Very MK表示,希望透過在市區建立食物地景,開拓公眾對公共空間的想像,將社區與本地農業連結。由社區義工合力將公園內的花槽改為種植食物:將新界東北的土壤移至九龍公園,短短兩個月已種植了蘿白、薯仔及香草等作物﹔又邀請公園旁的印度教徒共同種植,藉著分享收成連結社區,吸引不少老人家及小朋友參與。
社區菜園可讓資源回流,從居民角度重新規劃社區空間。置富花園和百呎農場的例子說明,只要居民積極參與其中,有關單位改變管理思維,城市農耕自然遍地開花。
社區菜園真民主
社區菜園由居民共同規劃與創造:居民的角色是使用者,也是生產者﹔是管理者,也是受益者。在城市公共空間栽種食物、回收廚餘做堆肥,可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實踐和反思自身的權利與義務,促使公民意識萌芽。當下的城市發展是一列高速駛向懸崖的火車。毒菜、廚餘、園林廢物、水土污染為列車提供源源不絕的燃料。惟有人重新與泥土貼近,明白食物之難得、社群之可貴、農耕之必要,城市才可永續發展。
作者為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組織幹事
文章原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6年5月9日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28/4/2015出席立法會扶貧小組委員會公聽會
為增加基層收入而推行的釋放家庭勞動力的措施
立場書
背景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透過推動天水圍區婦女直接參與,希望倡議相關支援政策。近10年,面對通脹高企,基層家庭的實際收入不升反跌,大量基層婦女均面對兩難:選擇出外就業,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但就業時間卻往往未能配合子女放假放學的時間,無暇照顧子女;選擇在家照顧子女,則被迫面對貧窮困境,家庭收入僅夠糊口。面對長工時、假期少,加上缺乏其他家庭成員及社會服務的支援,更多女性在生育後沒有選擇,被迫放棄工作,留在家中照顧子女。此令女性難以經濟獨立,亦造成「貧窮女性化」的現象。
然而,在「人口老化」要「增加勞動力」的人口政策背景下,政府近年推出一些措施,表示要「釋放婦女勞動力」。今年施政報告表示要「增加3歲以下幼童的全日制託兒服務」並「會2015-16年度起逐步增加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資助名額至6200多個,增幅高達四倍」。可是,「釋放婦女勞動力」這個政策的目標明顯缺乏性別角度,而具體政策亦忽略了目前的社會現況,根本不足以達到其政策目標。
政府施政沒有性別角度,照顧貢獻被忽視
其實,女性擔當家庭照顧者的角色,絕非無所事事;作為照顧者,她們需要處理日常看似瑣碎的家務,為家庭成員的起居飲食籌謀,也照顧家中的老弱傷殘,令「返工返學」的家庭成員可以安心專注其事業和學習,實是香港社會經濟生產的後援!沒有照顧者協助再生產,生產根本難以持續;沒有照顧者的照顧作後盾,香港根本不會有強大的勞動力。因此,女性照顧者的勞動力,實應從家庭或私領域中體現,只是她們沒有薪酬而已。以此角度看,「釋放婦女勞動力」實在忽略女性在家庭或私領域的勞動,無視照顧者對社會的長期貢獻。
事實上,政府一直沒有確認照顧者對香港社會的貢獻,令照顧者活在沒有選擇,甚至陷於貧窮的狀態,造成「貧窮女性化」的現象。政府只視照顧者為「剩餘勞動力」和「勞動後備軍」,在勞動力充足時對照顧者的需要不聞不問,照顧者在照顧家庭成員時沒有任何選擇,各項的照顧支援服務長期名額不足,長期沒有檢討;在勞動力不足時則「鼓勵就業」,臨急抱佛腳式作小修小補。這種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功利、偽善態度,對女性或家庭照顧者極之不公,令人憤怒!
託兒服務仍然沒有規劃,照顧選擇依然遙遙無期
再檢視現時的託兒服務,在長期缺乏規劃下,政府也是黔驢技窮,僅能推出一些小修小補的措施,遠遠不足以應付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以服務0-2歲嬰兒的獨立幼兒中心為例,目前全香港只有720個名額,政府將於2017年增加一間中心,提供100個新增名額,此對處於水深火熱的基層家庭來說,這個增幅只能說是聊勝於無,但對龐大的需要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而施政報告中表示「逐步增加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資助名額至6200多個」,但事實上,在近140,000名就讀非牟利幼稚園的學童中,只有約25,000人就讀於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對絶大部份未能讓學童入讀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家長而言,這措施根本毫無幫忙,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全日制幼稚園學額不足。
此外,由社署資助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課餘託管計劃」為6-12歲兒童提供相對較穩定的服務,但全港只有5,400個名額,明顯又是杯水車薪;雖然去年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會撥款「加強課餘託管服務」,增加週末、假期的託管服務。可是,教育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的不協調,令服務配套仍然漏洞處處,例如學校早放學,個別託管中心不會在有關時間提供彈性配套服務;另外,沒有接放學服務,令家長仍需要自行帶兒童到託管中心,試問他們如何投入勞動市場?再者,學校假期較一般勞工假期長,家長又如何能安排工作呢?
婦女面對就業與照顧的矛盾,託兒與津貼缺一不可
政府在土地發展、基建都有二、三十年的長期規劃,可是在託兒服務方面卻一直缺乏規劃,造成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偏低。面對千瘡百孔的託管,婦女往往沒有選擇,不能外出工作和發展自我,「被迫」成為全職照顧者,也「被迫」跌入低收入或貧窮的處境。而事實上,就業與照顧一直是照顧者(特別是女性)的兩難,部份婦女希望能成為全職照顧者,因為她們期望自己可以專心照顧子女,加強親子關係,但代價是沒有收入,令家庭經濟壓力大增,這代價對入不敷支的基層家庭來說無疑太大,這正是低收入家庭的照顧者所面對的兩難。
我們認為支援低收入家庭的政策目標,不應單理解為「扶貧」或「增加收入」,也必需要考慮家庭照顧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如果我們的社會仍然認為兒童照顧應由家庭負責,而我們也不願看見貧窮兒童問題的話,我們必須要考慮增設照顧兒童津貼,以讓低收入家庭中的照顧者可以有經濟上的支援;如果香港因勞動力不足而需要推動照顧者就業,那就必須有全面的託兒及就業配套,讓家長可以安心兼顧事業和照顧。我們認為政策目標應該是讓照顧者有自由選擇,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和兒童的生活方式,故照顧者津貼、託兒服務及就業政策配套應該一併規劃和考慮。
我們的具體建議如下:
教育局在兒童照顧的支援上實是責無旁貸,絶不能以只負責教育為藉口,不理照顧支援。因此,勞福局及教育局應互相配合,協調並改善現存的幼兒及託兒服務,處理目前教育與照顧分家所衍生出的政策矛盾,對兒童照顧服務作全面的規劃。短線而言,勞福局及教育局應成立協調工作小組,協調兩局的教育和託兒服務,藉幼稚園學童人數減少的機會增加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並且在小學及各個社福機構增加穩定的課後支援服務名額;中長線而言,政府應全面增加「獨立幼兒中心」及「全日制幼稚園」設施,訂立「獨立幼兒中心」的規劃比例,並將「全日制幼稚園」的規劃比例提高最少一倍,讓兒童照顧服務更完善,亦讓更多基層婦女可出外就業;另外,香港亦應發展家居托兒服務,參考「家務通」的做法,培訓「專業褓姆」,建立「專業保姆」名冊,讓有託兒需要的家長聘用。
其實,香港社會不應該一直依賴照顧者的無酬勞動,應該對其貢獻有所確認,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及經濟上的支援,讓婦女有更多生活選擇,以平衡她們在家庭與工作方面所承受的壓力。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應為有特殊照顧需要的家庭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援,減低在照顧方面造成的壓力。我們建議政府設立「照顧者津貼」及「特殊照顧者津貼」。
但長工時、學校假期比勞工假期長,往往令兒童照顧者難以兼顧兒童照顧和工作。事實上,我們也不希望託兒或託管服務無限地延長,令兒童長時間留在中心或學校,難有時間與家人相處。因此,縮短工時(標準工時)、增設照顧兒童假期(家長假期)是政府必須要考慮的措施,這些措施亦有助照顧者平衡照顧兒童及工作。
總結
其實,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政府實有責任照顧社會上辛勞、默默付出的兒童照顧者,減輕照顧者各種經濟和精神壓力,讓兒童照顧者可以兼顧兒童照顧和個人發展,並按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作選擇。近年,不少外國地區和國家均在託兒服務或支援兒童照顧方面著力推行不同的措施;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提出不少措施保障女性擁有平等就業機會,近年已為未來託兒服務提供的數量提出具體目標,希望託兒服務做到「零等候」,又改革託兒服務,並為照顧兒童提供津貼和工作假期等。香港政府亦應承擔責任,照顧兒童照顧者,分擔照顧兒童的重責,讓整個社會一同承擔和養育社會未來的棟樑。
致:各大傳媒機構、記者朋友
由: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兒童照顧者聯席、正言匯社、香港婦女勞工協會、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香港公民、街坊工友服務處
託兒、教育要規劃 照顧、就業有選擇
新聞稿
立法會扶貧小組委員會於4月28日召開公聽會會議,討論「為增加基層收入而推行的釋放家庭勞動力的措施,一群關注基層託兒及教育的團體代表,於公聽會召開之前,在公民廣場外請願。關注團體帶同三條分別代表「0-2歲託兒服務規劃」、「全面資助全日制幼稚園」及「小學全面課後託管支援」的「支柱」要求政府規劃兒童照顧服務及資助全日制幼稚園教育,讓基層家庭在工作就業與兒童照顧之間更有選擇。關注團體其後進入立法會向出席公聽會的教育局及勞福局表達訴求。
託兒服務不足,婦女難以就業
大會發言人表示,現時的兒童照顧服務欠缺規劃,服務長期不足,基層婦女「被迫」留在家中照顧兒童。現時為0-2歲幼童提供穩定託兒服務的育嬰院,名額嚴重不足,全港只有720個名額,西貢區、黃大仙區及觀塘區均完全沒有服務,「曾有街坊致電育嬰院查詢服務,職員表示需要輪候一年半,到時幼童已過兩歲,根本用唔到服務」,這實令缺乏支援的基層家長難有選擇,產後便要放棄工作。
照顧與教育服務分割,家長難有適切支援
託兒照顧服務與教育分割,也令家長非常頭痛。課餘託管服務全港只有約5,500個名額,部份服務欠彈性,難以配合學校放學安排,每遇學校提早放學或學校假期,家長便需要另行安排託兒。近年許多小學均有推行課後支援計劃,但計劃目標大都以教育為主,未有考慮提供穩定的託兒照顧支援,每遇學校假期,家長便需要面對就業與照顧的掙扎。事實上,現時託兒與教育分別由勞福局及教育局負責,令政出多門,服務分割,兩局之間互不協調,造成兒童照顧服務政策混亂,令基層婦女難以透過就業改善生活。
欠缺全日制幼稚園支援
大會發言人批評,現時全港有近140,000名學童就讀非牟利幼稚園,只有約三成學童就讀全日制幼稚園,很多家長因未能找到全日制幼稚園學額,而只能報讀半日制。半日制幼稚園的上學時間只有3-3.5小時,婦女很難在這時段內工作,基層家庭被迫困於貧窮狀態。此外,現時學劵及學費減免計劃的資助不足,就讀全日制幼稚園需要額外支付學費,大大限制了基層學童入讀全日制幼稚園的機會。再者,很多幼稚園都只讓雙職家庭的學童入讀全日制課程,但矛盾的是,基層家庭無能力聘請外傭或其他照顧者協助照顧學童,孩子未能入讀全日制幼稚園,父母根本無法同時二人工作,成為雙職家庭,他們因此永遠不能符合入讀全日制學校的要求。
要求規劃託兒,全面資助幼稚園教育
種種問題令基層婦女成為受害者,團體要求政府有關當局重新規劃兒童照顧服務,協調託兒照顧及教育服務;政府亦應增加全日制幼稚園學位,並給予全額資助,令基層婦女在照顧和就業選擇上可更自由地選擇。團體亦建議為在家照顧兒童的家長設立照顧者津貼,並在未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之前,調高「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的最高學費減免額,使之與學費上限睇齊,以確保獲全免資助的學童毋須額外負擔學費開支。
聯絡人:陳緯綸 9757 9075 盧浩元 6464 3235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
產後支援關注組 照顧者支援社區設施關注組
約見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
有關落實免費全日制幼稚園教育
立場書
背景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由一班居住於天水圍的兒童照顧者組成,我們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加強各類託兒及家長支援服務,以支援兒童照顧者,讓兒童照顧者可按其實際生活需要,為兒童選擇合適的照顧或教育方式。由於幼稚園教育的規劃將非常影響家長的照顧,也會影響家庭經濟收入、兩性分工及家庭內部的權力互動(power dynamic)等;我們作為幼兒的照顧者,希望就有關政策表達意見,促進政府有關當局落實一個全面而可行的免費幼稚園教育。
免費幼稚園教育目標影響兒童照顧及基層家長
目前,幼稚園設有三種上課時段,分別是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半日制幼稚園上課時間約三小時;而全日制幼稚園則會為學童提供午膳及午睡時間,上課時間約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個別學校會繼續提供照顧服務至下午六時;而「長全日制」除了為學童提供全日制的上課時間外,更設有「延長服務時間」,為家長照顧兒童至晚上八時,此外,「長全日制」幼稚園在假期、惡劣天氣等停課的安排上配合家長的需要,因此「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學校假期較少,惡劣天氣停課的安排亦較彈性,讓家長可以較大空間安排全職上班。
我們親身經歷,加上在天水圍接觸兒童照顧者的經驗所見,一般家長均希望選擇報讀全日制幼稚園,當中的主要原因是相信幼稚園裡的教育較留在家中好、較有意義;而且,在照顧的安排上,家長亦可以擁有較大彈性;有部份婦女亦希望子女報讀全日制幼稚園後可以尋找工作,幫補家計,這對基層家庭而言非常重要。可惜的是,現時全日制幼稚園的學額不足,很多家長均未能成功報讀,「被迫」入讀半日制幼稚園,而且,基層家長需要考慮幼稚園收取的額外學費,限制他們選擇全日制幼稚園;不少家長均表示半日制幼稚園令她們平日的照顧非常吃力,也非常忙碌,她們需要利用三小時買餸、洗衫、抹地及準備午餐…… 家長亦因此而未能有時間照顧自己,沒有時間參與社會,最終跟社會脫節。
再者,對於基層婦女而言,在現行的勞動市場下,她們往往只能從事服務性行業,工時較長、假期少;基層亦面對嚴重的貧窮問題,手停口停,故此會想盡辦法「賺得一蚊得一蚊」。可是,不論半日制及一般全日制幼稚園,均未能滿足基層婦女照顧兒童的需要,半日制只有三小時已不用考慮工作,就算是全日制幼稚園由於學校假期多、工時長,工作地點離幼稚園遠,令家長難以就業。從婦女勞動參與率數字可見,女性一般在30歲後便離開職場,令婦女勞動參與率在該年齡層中急劇下跌,而更大的問題是,婦女勞動參與率在30歲後十年,仍然未能回復至之前的水平。問題實反映出社會在嬰兒出生後的支援不足,令婦女需要在產後離開職場照顧兒童,之後長時間難以重投職場。現時以半日制為主的幼兒教育政策實需要檢討,因為幼兒教育政策除了需要考慮幼兒學習外,實應考慮家長、社會及時代的需要,與時並進!
只「按需要」為個別「合資格」兒童提供全日制並不合理
事實上,殖民地政府在規劃幼稚園教育時曾適切地考慮家長的需要,提供較佳的幼兒照顧支援。在2005年9月前,社會福利署負責資助及監管幼兒中心,特別為雙職及單親家庭提供所謂「長全日制」的幼兒照顧及教育服務,每日服務時間為朝8晚6,部分亦設有延長時間服務至晚上8時,學校假期少,較貼合在職家長的需要。可惜的是,2005年後這些「長全日制」幼稚園改由教育局負責監管,教育局亦一直無意就「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作規劃,政策上更以半日制為主,忽略該些幼稚園的需要,香港自此已沒有增加長全日制的幼稚園暨幼兒中心,「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亦越來越少,而居住於新發展區的基層家長自然受到最大影響。
我們明白受校舍空間、政府資源等限制,政府未能全面提供「免費長全日幼稚園教育」。我們也知悉「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將向教育局提交報告,並且建議以落實以「半日制為基礎」的免費幼稚園教育,之後「按需要」為個別符合準則的兒童提供免費的全日制幼稚園教育。雖然「按需要」及「符合準則」雖仍需從長計議,但對此我們非常擔心,若果政府有關當局沒有就「全日制」以至「長全日制」有一個長遠目標和規劃,只以一種「剩餘模式」的思維,只按需要向符合準則的學童提供「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一般家長在「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不足的情況下將難以報讀,家長便無法選擇合心意的教育模式。
免費幼稚園教育規劃必須逐步增加長全日名額
因此,我們建議教育局必須承諾逐步增加「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名額。我們明白現時的校舍空間是一大限制,但我們認為政府宜有一個有期限性的長遠目標,並且就此作全面規劃,以顯示出其對免費幼稚園教育、對各個家長及學童的承擔。長遠而言,我們認為香港應全面推行免費全日制幼稚園教育,讓所有香港幼童,不論貧富和家庭背景,均有平等的幼稚園學習機會。
總結
幼兒也是我們社會未來的棟樑,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香港社會必須加大對幼童學習的資源投入,為幼童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這是相信是整個社會的共同願望。而其實,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政府實有責任照顧社會上辛勞、默默付出的兒童照顧者,減輕照顧者各種經濟和精神壓力,讓兒童照顧者可以兼顧兒童照顧和個人發展,並按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作選擇。幼稚園教育的時間正對照顧者照顧的要求、時間、個人發展等方面構成無可避免的衝突,因此在規劃幼稚園教育時必須要加以考慮。。我們認為「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有其實際的作用,除了促進兒童有更佳的學習外,亦令不少家長和兒童照顧者受惠,減輕照顧的壓力,平衡了家長自我發展和照顧。我們強烈建議政府有關當局全面規劃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定立清晰目標,逐步增加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最終達致全面推行免費全日制幼稚園教育!
日期:2015年3月15日
時間:下午2:00 至 下午5:00
地點:天水圍天悅邨天悅廣場 (頌富商場巴士總站側,輕鐵頌富站,步行5分鐘)
精彩活動包括:
(一) 永續社區伙伴嘉許禮
(二) 天水圍社區永續發展願景交流會
(三) 天水圍街坊分享綠色生活心得
(四) 有獎問答遊戲
(五) 環保生活攤位展
– 環保牙粉及肥皂介紹
– 涼茶試飲(歡迎自備湯碗)
– 草藥包製作介紹
– 社區種植心得分享、有機農產及生產介紹
– 社區廚房介紹
– 二手物交換(歡迎街坊帶二手物即場交換有需要物件)
– 社區環保活動展覽
錯過了覺得好可惜?
為了讓關心如何深耕社區,推動社區經濟,實踐城鄉共生的你,在不在場都可以重溫當日盛況
即刻去片!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6ysuBjwuKbvenllSTlpUEhDZTQ/view?usp=sharing
「共建綠色天水圍」活動花絮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6ysuBjwuKbvQ0Myd0toUU5lNnc/view?usp=sharing
「共建綠色天水圍」民間交流會花絮
分享嘉賓陣容強勁,包括:
楊寶熙
本港推動「共同購買」先行者,曾先後與友人創辦「土生合作社」及「自在生活」(Life in Harmony),一直致力推廣社區支持農業(CSA)和鼓勵簡樸健康生活方式
劉海龍
致力研究及推動香港本土農業發展、土地正義聯盟執行委員、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哲學碩士
鄭淑貞(Dora)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及社會企業項目主管,過去十多年一直運用社區經濟發展模式讓基層人士發展所長,改善生活質素
鍾婉儀(阿靚)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總幹事,「天水圍自主社區實踐計劃」項目統籌
17.1.2015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
教育事務委員會
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小組委員會
有關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
立場書
背景
天水圍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由一班居住於天水圍的兒童照顧者組成,我們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加強各類託兒及家長支援服務,以支援兒童照顧者,讓兒童照顧者可按其實際生活需要,為兒童選擇合適的照顧或教育方式。由於幼稚園教育的規劃將非常影響家長的照顧,也會影響家庭經濟收入、兩性分工及家庭內部的權力互動(power dynamic)等;我們作為幼兒的照顧者,希望就有關政策表達意見,促進政府有關當局落實一個全面而可行的免費幼稚園教育。
免費幼稚園教育目標影響兒童照顧及基層家長
目前,幼稚園設有三種上課時段,分別是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半日制幼稚園上課時間約三小時;而全日制幼稚園則會為學童提供午膳及午睡時間,上課時間約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個別學校會繼續提供照顧服務至下午六時;而「長全日制」除了為學童提供全日制的上課時間外,更設有「延長服務時間」,為家長照顧兒童至晚上八時,此外,「長全日制」幼稚園在假期、惡劣天氣等停課的安排上配合家長的需要,因此「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學校假期較少,惡劣天氣停課的安排亦較彈性,讓家長可以較大空間安排全職上班。
我們親身經歷,加上在天水圍接觸兒童照顧者的經驗所見,一般家長均希望選擇報讀全日制幼稚園,當中的主要原因是相信幼稚園裡的教育較留在家中好、較有意義;而且,在照顧的安排上,家長亦可以擁有較大彈性;有部份婦女亦希望子女報讀全日制幼稚園後可以尋找工作,幫補家計,這對基層家庭而言非常重要。可惜的是,現時全日制幼稚園的學額不足,很多家長均未能成功報讀,「被迫」入讀半日制幼稚園,不少家長均表示半日制幼稚園令她們平日的照顧非常吃力,也非常忙碌,她們需要利用三小時買餸、洗衫、抹地及準備午餐…… 家長亦因此而未能有時間照顧自己,沒有時間參與社會,最終跟社會脫節。
再者,對於基層婦女而言,在現行的勞動市場下,她們往往只能從事服務性行業,工時較長、假期少;基層亦面對嚴重的貧窮問題,手停口停,故此會想盡辦法「賺得一蚊得一蚊」。可是,不論半日制及一般全日制幼稚園,均未能滿足基層婦女照顧兒童的需要,半日制只有三小時已不用考慮工作,就算是全日制幼稚園由於學校假期多、工時長,工作地點離幼稚園遠,令家長難以就業。從婦女勞動參與率數字可見,女性一般在30歲後便離開職場,令婦女勞動參與率在該年齡層中急劇下跌,而更大的問題是,婦女勞動參與率在30歲後十年,仍然未能回復至之前的水平。問題實反映出社會在嬰兒出生後的支援不足,令婦女需要在產後離開職場照顧兒童,之後長時間難以重投職場。現時以半日制為主的幼兒教育政策實需要檢討,因為幼兒教育政策除了需要考慮幼兒學習外,實應考慮家長、社會及時代的需要,與時並進!
只「按需要」為個別「合資格」兒童提供全日制並不合理
事實上,殖民地政府在規劃幼稚園教育時曾適切地考慮家長的需要,提供較佳的幼兒照顧支援。在2005年9月前,社會福利署負責資助及監管幼兒中心,特別為雙職及單親家庭提供所謂「長全日制」的幼兒照顧及教育服務,每日服務時間為朝8晚6,部分亦設有延長時間服務至晚上8時,學校假期少,較貼合在職家長的需要。可惜的是,2005年後這些「長全日制」幼稚園改由教育局負責監管,教育局亦一直無意就「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作規劃,政策上更以半日制為主,忽略該些幼稚園的需要,香港自此已沒有增加長全日制的幼稚園暨幼兒中心,「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亦越來越少,而居住於新發展區的基層家長自然受到最大影響。
我們明白受校舍空間、政府資源等限制,政府未能全面提供「免費長全日幼稚園教育」。我們也知悉「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將向教育局提交報告,並且建議以落實以「半日制為基礎」的免費幼稚園教育,之後「按需要」為個別符合準則的兒童提供免費的全日制幼稚園教育。雖然「按需要」及「符合準則」雖仍需從長計議,但對此我們非常擔心,若果政府有關當局沒有就「全日制」以至「長全日制」有一個長遠目標和規劃,只以一種「剩餘模式」的思維,只按需要向符合準則的學童提供「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一般家長在「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不足的情況下將難以報讀,家長便無法選擇合心意的教育模式。
免費幼稚園教育規劃必須逐步增加長全日名額
因此,我們建議教育局必須承諾逐步增加「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名額。我們明白校舍空間及政府資源是一大限制,但政府宜有一個長遠的目標,並且就此作規劃,以顯示出其對免費幼稚園教育、對各個家長的承擔。
總結
其實,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政府實有責任照顧社會上辛勞、默默付出的兒童照顧者,減輕照顧者各種經濟和精神壓力,讓兒童照顧者可以兼顧兒童照顧和個人發展,並按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作選擇。幼稚園教育的時間正對照顧者照顧的要求、時間、個人發展等方面構成無可避免的衝突,因此在規劃幼稚園教育時必須要加以考慮。我們認為「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有其實際的作用,除了促進兒童有更佳的學習外,亦令不少家長和兒童照顧者受惠,減輕照顧的壓力,平衡了自我發展和照顧。我們強烈建議政府有關當局全面規劃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定立清晰目標,逐步增加長全日制幼稚園名額!
兒童照顧者聯席
成員團體包括: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香港家務助理總工會、香港婦女中心協會、香港婦女勞工協會、街坊工友服務處、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託兒服務存漏洞,教育局說不負責,
勞福局又無辦法,兩局互相卸責」
投訴勞福局及教育局缺乏協調,促請兩局分工正視託兒政策
背景
兒童照顧者聯席(下稱:聯席)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促進提昇兒童照顧者的福祉。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加強各類託兒服務,讓兒童照顧者可以選擇照顧兒童的方式,令有需要的兒童照顧者可得到適切的支援。香港的照顧者大部份均為女性,而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偏低,香港亦正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人口問題,《人口政策公眾參與活動報告》歸納意見顯示公眾均認為需要改善託兒服務。近年,特區政府透過勞福局及社會福利署推出措施在社區內加強託管服務和學童的課後支援,但由於託兒、託管服務、課後支援等政策均與學校的上課時間、假期等有密切的關係,現行部份涉及託兒、課餘託管及課後支援服務亦有在幼稚園或中小學中推行,甚至直接由教育局負責。可惜現時兩局互不協調,政策分割令家長得不到適切的託兒支援,聯席認為勞福局及教育局必須協調其政策,以讓學校上課時間能與託兒措施互相配合,有需要的家長能夠得到支援。
幼稚園半日制,課後無託兒
很多家長在考慮為孩子報讀幼稚園時,均優先考慮報讀全日制,尤其是「長全日制」幼稚園,但現實是家長經常未能成功申請入讀全日制幼稚園,被迫選擇半日制。事實上,在2005 年9 月前,社會福利署負責資助及監管幼兒中心,特別為雙職及單親家庭提供所謂「長全日制」的幼兒照顧及教育服務,每日服務時間為朝八晚六,部分亦設有延長時間服務至晚上八時。2005年9月政府推行「協調學前服務」後,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幼兒中心轉為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關的資助及監管工作亦轉由教育局負責。然而,由於教育局較注重兒童的教育需要,並不關心其照顧需要,所以在協調後教育局的政策完全傾向於傳統幼稚園,「長全日制」的社會功能亦遭到忽略,2005年後已沒有新增推行「長全日制」的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全日制亦是隨學童增加而減少。
勞福局轄下的社會福利署,一直沒有為只能入讀半日制幼稚園學童的家長提供恆常的託兒服務,目前只有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為家長提供少量暫託名額;而2008年開展的「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一般稱作:社區保母),只是以義工形式作短暫、臨時性的支援。這無疑令家長毫無選擇,只能放棄社會參與或其他學習和工作的機會。
更令人擔憂的是,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擬建議政府未來將幼稚園免費教育以半日制,即三小時為基礎,只會為某些乎合準則的兒童提供免費或資助的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學位,當中需要考慮家庭入息及社會需要因素。在這個免費幼稚園教育的基礎下,家長很可能繼續找到不全日制幼稚園學位,加上社會福利署缺乏相應託兒服務配套,實難以想像2-6歲託兒服務問題何時能夠得到改善。
社區課託名額少,課後支援充託兒
小學託管是另一個相似版本的故事。社會福利署現時在社區內資助青少年中心推行為6-12歲兒童而設立的課餘託管計劃,現時全港共有約5,400個名額,而社署資助的名額不足一半,聯席成員的實際經驗是,區內的課餘託管服務經常滿額,輪候時間長,更沒有接放學服務,令因就業而需要服務的家長難以使用。再者,學校的放學時間不一,假期多而每間不同,現時部份提供「課餘託管計劃」的中心只提供定時服務,缺乏彈性,未能配合學校的上學及放學時間;每遇學校放早、學校假期,家長需要自行安排託兒,這令需要上班的家長非常頭痛,亦不利基層家長上班。
特首在其2014年施政報告表示會加強相關服務,將服務時間延長,擴展服務至周末及學校假期;然而,150間營辦課餘託管服務中心之中,只有34間提供「加強課餘託管服務」,雷聲大雨點小,聯席曾與社署官員會面,官員亦承應尋找社區空間增加託兒服務有困難。因此,聯席觀察到政府現時苦無對策下,嘗試在學校內推行各種「學童課後支援計劃」,關愛基金的「課餘託管試驗計劃」便是一例,2014年施政報告亦注資「攜手扶弱基金」,以專款專用的方式為學童提供課後學習支援服務,局長張建宗在公開場合中表示,基金將可以支援家長託兒,協助婦女就業。
不過,「學校課後支援」並不等於「託兒服務支援」,聯席留意到「課餘託管試驗計劃」並未能滿足所有託管時間的需求,部份學校只有個別上課日有服務,每遇假期、學校考試服務亦會暫停。計劃的檢討文件顯示,計劃傾向由教育局接手「恆常化」,按照教育局的政策取向,計劃在恆常化後實難有改善,甚至會更傾向「課後學習支援」。而「攜手扶弱基金」的計劃目標只是「課後學習支援」並不是託管支援。事實上,聯席得悉部份學校將開放校園,擔當區內課餘學習支援中心,為學童提供穩定、恆常化的服務,這無疑是對家長託兒有幫助。但是,這只是個別申請學校的做法,並不代表所有申請學校或機構均會如此推行計劃。
綜合上述的現況,可見社署的課餘託管服務與學校放學時間實需要協調,而教育局所關注的「課後學習支援」亦有空間改善,以處理社區內家長的託兒需要。上述幼稚園託兒及小學託管的漏洞,反映出勞福局及教育局間的政策矛盾,因此,聯席建議:
聯席亦建議政府:
2014年10月31日
天水圍照顧者支援社區設施關注組
回應平等機會委員會歧視條例檢討公眾諮詢文件
意見書
背景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於2007年成立,一直關注天水圍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約在半年前協助推動成立「天水圍照顧者支援社區設施關注組」(下稱:關注組),關注天水圍各項影響兒童照顧者的社區設施規劃及設計問題。關注組發覺社區內的多項設施均不利照顧兒童的照顧者(大部份為婦女)使用,甚至有家庭崗位歧視之嫌,惟因目前香港的歧視條例落後,故未能保障照顧者的平等權利。有見及此,我們希望藉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歧視條例檢討,就各項歧視條例檢討提出意見。
針對餵哺母乳之歧視問題
雖然香港已設有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保障在公眾地方餵哺母乳之婦女免受歧視,惟關注組發覺公眾或一些機構對在公眾地方餵哺母乳仍受不公平對待,這可能因為公眾教育不足,令公眾不清楚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的保障範圍,因此,我們贊成條例應進一步列明餵哺母乳受到歧視條例的保障,以讓公眾更加清晰條例,保障婦女在公眾地方餵哺母乳時免受歧視。
事實上,女性餵哺母乳是個人照料嬰兒的需要,平等機會委員會亦曾促請公眾人士應該接納母親餵哺母乳的需要,對尊重女性權益抱支持態度。而且,近年政府亦大力推動母親餵哺母乳,女性在社會的大力宣傳及不同的效益考慮下都紛紛選擇餵哺母乳。然而,社會配套卻未能應付婦女所需,育嬰室數量及設計配套令母親在維持母乳餵哺習慣上引起很大的障礙。
以天水圍為例,天水圍為全港幼兒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當中0-2歲的人口更達7,400人,但區內的育嬰室卻十指可數,當中兩個大型公園包括天秀路公園及天水圍公園更未有育嬰室,婦女不時要在子女玩樂時匆忙回家餵哺,大大影響婦女外出的機會。另外,有些即使設有育嬰室的商場亦出現考慮不周的問題,就以頌富商場為例,此商場人流極多,但卻只有一間育嬰室,不時出現等候的情況,曾有使用者表示約兩、三分鐘就有人拍門,根本難以使用育嬰室順利完成餵奶過程。而育嬰室不足的問題實對婦女社交、心理等造成極大的困擾,有成員就曾因找不到地方餵哺而不願意外出。平機會曾指出哺乳婦女應與其他沒有嬰兒同行的市民有同等的權利(平機會就餵哺母乳聲明,2014)及鼓勵社會各界提供餵哺設施。我們認為香港長遠需要考慮立法要求商場、公園等公眾地方,需要在可行的情況下設立育嬰室,以殘疾歧視條例中的「合理遷就」為原則,保障餵哺母乳之婦女享有平等機會。
針對為兒童照顧者及殘疾人士提供合理遷就的問題
嬰兒照顧者大多需要推著嬰兒車外出,而一般天水圍居民代步的交通工具包括輕鐵、西鐵及巴士。但嬰兒照顧者卻因要推著嬰兒車的關係而被剝削使用多種交通工具的權利。天水圍少部分巴士未設有斜板,就算巴士設有斜板,巴士現行針對乘客的條例下根本未有照顧到婦女的需要,條例要求乘客先將嬰兒車收起方能上車,而巴士司機亦不會如協助殘疾人士般,下車協助嬰兒照顧者。推著嬰兒車的婦女本來已經需要照顧小朋友及攜帶大量嬰兒物品,雙手根本難以同時抱起嬰兒和收起嬰兒車上巴士,因此只能選擇不搭巴士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增加交通往來時間,受影響的婦女未能與非嬰兒照顧者一樣使用一般交通工具。
照顧者需要處理買菜、接送上學等日常事,難免要提著大包小包出入商場,有時更要推著嬰兒車或手推車。但天水圍部分商場主要出入口卻未有安裝自動門,部份出入口亦欠缺上落斜台,婦女推著嬰兒車或手推車難以進出,推開商場門口亦遇到困難,有時更要在他人的協助下才能出入商場,生活四處受阻,使用社區設施充滿障礙。
不少居住在天水圍北的婦女都愛到天水圍南的銀座一帶娛樂及消費,那裡有天水圍唯一的一間戲院、天水圍最大的超級市場、食物或購物有更多的選擇。從天悅邨或天晴邨到銀座本來只是十分鐘的腳程,輕鐵又收費昂貴,故很多居民都會選擇步行到銀座。但是對於一眾嬰兒照顧者而言,她們需要繞路而行,用比一般居民用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同樣的目的地,因為天晴邨及天悅邨沒有過路設施,附近只有一條天橋,雖然有斜路上橋和落橋,但上落橋處卻是遠離目的地,而天橋並未有安裝升降機,推著嬰兒車的照顧者只能繞路才能到達銀座,大大增加她們到銀座的困難。然而,嬰兒照顧者實在不應該因為其家庭崗位的角色而被剝奪其使用社區設施的權利。
上述有關兒童照顧者使用社區設施的困難,都只是社會上的冰山一角,事實上兒童照顧者在其他地區同樣會遇到相似的困難,而且,這些困難部份跟殘疾人士使用設施的困難相類似。有見及此,我們認為社會必須為殘疾人士作出合理遷就,以保障他/她們享有平等的機會使用社區設施,而這亦乎合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我們也認為這種「合理遷就」其實保障殘疾人士的同時,也正同時保障照顧者及其他不同需要人士,對社會尊重不同人士的需要有極大的益處,也讓負起家庭責任之人士能夠享有平等權利。我們贊成政府應參考英國的法案,規定在多個範疇(工作、服務、處所、教育和會社)的實際環境、輔助器材、和規定、準則及措施等方面,要為殘疾人士作出合理遷就,這種合理遷就亦應同時保障兒童照顧者。希望這條例立法可以推動各個公眾地方設立無障礙設施,保障殘疾人士及照顧者可使用相關設施和服務。
政府及公共機構應有責任促進性別主流化和消除性別歧視
就政府及公共機構促進平等主流化的責任方面,關注組認為政府及公共機構應作為其他企業、民間機構和市民的模範,並有責任先「以身作則」將平等納入制度之中,促進平等主流化。可是,目前香港的歧視條例未有要求政府或公共機構需要推動消除歧視的政策,令政府在這方面的關注嚴重不足,甚至可以逃避責任。例如:婦女事務委員會只出版一份沒有約束力的性別主流化清單,對協助政府人員評估公共政策和法例對女性和男性的影響非常有限。這份清單對轉變政府父權、以男性為本位的施政思維完全缺乏作用,政府及公共機構可繼續迴避改善女性權益,令女性沒有平等機會。
以影響數以萬計女性社會參與的託兒服務為例,託兒服務在二三十年來均沒有改善,問題多多,罄竹難書。託兒服務名額不足,令有需要使用服務的照顧者需要長時間輪候服務;另外,服務收費也非常昂貴,例如:「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簡稱:社區褓姆)的收費為 $18一小時,對於只能賺取最低工資$30的基層婦女來說,託兒加上飯錢和車資等支出,無疑是要她「白做」。再者,許多託兒服務也有時間限制,欠缺假期服務,服務亦欠彈性,並不配合服務使用者,尤其是雙職照顧者的需要,遇上緊急事故更無法覓得支援;而且,基層勞工普遍工時長、假期少,欠缺適切的服務令照顧者毫無選擇,難以投入有酬勞動,改善生活。政府近年大力推行的社區褓姆,以義工形式推行服務,令服務質素欠保障,也難以保證穩定的服務。欠缺適切的託兒服務,令婦女難以參與社會或社區,除了不能選擇就業外,連參與培訓或社區活動均受影響,更徨論跟男性一樣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如果法例同時要求政府及公共機構承擔消除性別歧視的責任,政府必須提出改善措施,處理目前政策上、制度上所促使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我們認為政府及公共機構應有最大責任促進社會消除歧視,政府和公共機構在職能和政策上都應有法定責任,促進男女平等,促進性別主流化和消除性別和家庭責任歧視,而關注組認為法例應清楚例明照顧者為「受保障特徵人士」。
針對種族歧視條例同時保障新移民
由於關注組成員部份亦有新來港背景,加上我們都是婦女,也是兒童照顧者,這三種身份令我們感受到社會上的「騷擾」及「多元交織歧視」問題嚴重。現時法例將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家庭崗位歧視分開,無疑是削弱了受「多元交織歧視」人士的保障,因此,我們贊成將目前四條條例合併,以令執行歧視條例時可以更合乎社會實際狀況。此外,目前的種族歧視條例並沒有保障新移民的歧視,令社會可以公然「騷擾」或直接歧視新移民,而且情況非常嚴重,有的更是無中生有,令新移民受到滋擾,甚至影響新移民的平等權利。一個文明的社會必須保障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種族歧視條例不保障新移民實是於理不合。我們亦贊成歧視條例應參考澳洲及英國的做法,保障不同的國民身份,保障新移民免受歧視。
天水圍照顧者支援社區設施關注組
聯絡人:陳緯綸
電話:3482 0654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
25/9/2014約見社會福利署元朗區福利專員
有關天水圍區託兒及託管服務
意見書
背景
兒童照顧者權益關注組及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向相關政府部門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知悉社會福利署每年會進行地區服務規劃,政府亦有意加強託兒及託管服務,以鼓勵婦女就業;因此,兩個組織安排是次會面,是希望能夠就天水圍區內的託兒及託管服務表達意見,並商討有效改善服務,加強支援兒童照顧者的措施。
對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暫託服務的意見
暫託服務在幼稚園內提供無疑令兒童照顧者較放心,可惜的是,暫託服務只能滿足臨時的託兒需要,服務未能配合照顧者外出工作。此外,暫託服務名額不足,中心建議需要一星期前預約,關注組成員亦曾未能成功預約。而且,區內幼兒園的暫託服務,以兩小時為計算單位(8-10、10-12、12-2…..),欠缺彈性,如需要9-11的暫託服務,便需要預約8-10及10-12兩個時段,收費亦會相應增加;再者,收費$10一小時(以兩小時為計算單位),即最低消費是$20/兩小時,關注組成員認為用三分之一的工資(最低工資為$30/一小時)用作託兒服務,費太過高。
「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簡稱:社區保姆)的三大問題
我們理解「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是一項支援性服務,以補足常規服務(即缺乏0-6歲暫託服務)的不足,故「社區保姆」以彈性、臨時性為本,目的是提供短期的暫託服務,因此,「社區保姆」服務以義工保姆的形式推行。
可是,我們接觸到不少家長因各種原因恆常地使用服務,惟服務因由義工協助,難以提供穩定的服務。不穩定的義工保姆也令被照顧的幼童難以適應,影響照顧幼童的質素。因為託兒服務不足,有婦女的幼兒連續使用社區保姆服務數個月,並且讓義工保姆帶返家照顧,可是,在使用服務的數個月內,因為保姆都不能持續地協助照顧其小孩,中心需要不斷更換保姆,令其對服務失去信心。
使用「社區保姆」服務需要預約,不能處理緊急使用服務的需要;有婦女曾遇上緊急事故需要看醫生,不便帶同幼兒,希望使用社區保姆服務暫託幼兒,可惜中心表示未能安排;此外,使用服務時中心亦要求服務使用者提供證明文件,以證明其對服務的需要性,這種制度排斥了有各種特殊需要的兒童照顧者,例如:參與聚會、約見律師、照顧者因壓力大需要休息等情況,均因為未能提供證明文件,未能使用服務,令兒童照顧者在有需要服務時感到徬徨無助。關注組有婦女曾希望擔任社區保姆,完成培訓後一直等待中心配對服務使用者,可惜一直未獲安排,諷刺的是,其後當她想使用服務時,中心則向她表示暫時沒有保姆。
另一位婦女亦曾打算使用「社區保姆」服務,卻發覺申請服務的手續非常繁複,除了需要提供幼兒的出生證明外,還需要提供家庭的收入證明。我們理解需要確認幼童身份,故要求提供幼兒的出生證明,但對於提供家庭的入息證明,我們則大感不惑,對於需要臨時暫託服務的照顧者來說,此乃十分不便。再者,基層家庭往往是零散工工人,又或是以現金出糧,難以提供收入證明,此舉提令有需要使用服務的照顧者卻步。另外,亦有使用服務的貧窮婦女表示不知道服務可以申請減免,申請減免的手續亦非常繁複,職員表示需要每個月申請一次,令其卻步。
新增獨立幼兒中心欠缺時間表
各區獨立幼兒中心(0-2歲嬰兒院)服務一直長期爆滿,天水圍區亦如是,輪候服務動輒需要一年半,有見社會對獨立幼兒中心的需要求過於供,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先生曾向我們表示,政府擬增加10間獨立幼兒中心,每間約會有100個名額,第一間將於2017年於石門落成並投入服務;可是,局長並沒有交代其他新增的獨立幼兒中心的規劃情況,也似乎未有任何時間表,落實遙遙無期。其實,天水圍社區是全港最年輕社區之一,對獨立幼兒中心服務的需求較大,而且區內實不時出現空置單位、空置校舍,區內亦有不少空地,只要政府願意著意規劃安排,實不明白為何天水圍不能增加獨立幼兒中心。
對課餘託管服務的意見
現時於青年中心內的課餘託管服務,全港只有約5,500個名額,而當中社會福利署資助的名額只有1660個。然而對於龐大的需求,現有的名額只是杯水車薪,而且服務尚未到位,未能真正照顧到家長就業需要。我們的實際經驗是,區內的課餘託管服務經常滿額,輪候時間長,令照顧者未能及時得到服務,紓緩照顧壓力或安心外出工作。再者,很多中心均沒有接放學服務,照顧者一般不放心初小生獨自過馬路,更有學校不許初小生獨自放學,課餘託管計劃沒有接放學服務實不利初小生使用服務。另外,課餘託管服務的服務時間未能滿足託兒的實際需要,不利基層照顧者外出工作,例如:課託中心一般在平日下午四時開始提供服務,但每遇學校提早放學,許多中心也未能配合提供服務,也令照顧者難以兼顧工作與照顧兒童。
我們的具體建議如下:
社會服務應作出配合,增加現存暫託服務的名額,推動更多幼稚園為社區提供2-6歲幼兒暫託服務,讓婦女可在各種緊急情況或有需要參加聚會時使用服務,這實有助紓緩兒童照顧者在照顧上的壓力。另外,社區保姆亦應簡化申請手續,亦應為有需要使用服務的照顧者提供更多彈性,例如:為個別有臨時需要的服務使用者提供酌情權,免去提交證明文件,因為很多情況下,服務使用者根本難以提供證明文件。長遠來說,社區姆保亦應職業化,以提供穩定服務,配合社區需要。
目前香港家庭形態已出現不少轉變,單親家庭越來越多、中港婚姻令家庭支援較薄弱、鄰里間互助亦今非昔比,因此,每遇緊急情況,很多時都難以找到支援,尤其是在晚間或假日,各服務中心均已關門,令照顧者非常無助。我們認為社署需要考慮開設24小時緊急服務,特別在夜間提供支援,及時支援照顧者,減輕兒童獨留在家可能會遇到的風險。此外,亦與醫管局及警務處協調,為有需要臨時緊急照顧的照顧者提供支援,社會福利署亦應有「包底」服務,以應付緊急需要。
元朗區是全港最年輕的社區,天水圍社區住有大量嬰幼兒及小童,天水圍也是全港最貧窮的社區之一,各種數字均顯示天水圍對託兒及託管服務較其他社區需要更大。可是,政府似乎未有對應的服務規劃,獨立幼兒中心及課餘託管中心服務經常爆滿,在沒有穩定的託兒及託管服務下,天水圍居民(特別是婦女)根本難以就業。然而,天水圍的優勢在於依然有土地及公共設施可用作改善各種服務,因此,社會福利署應以「特事特辦」的形式,在天水圍社區大膽嘗試新服務,利用空置土地或空置服務單位、學校,盡快規劃託兒及託管設施,在天水圍區增設獨立幼兒中心及託管中心,甚至嘗試新增「綜合託兒中心」,照顧0-12歲兒童,滿足社區需要。
兒童照顧者聯席
成員團體包括: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香港家務助理總工會、香港婦女中心協會、香港婦女勞工協會、街坊工友服務處、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29/8/2014約見勞工及福利局及社會福利署
有關託兒、託管服務及兒童照顧者的支援政策
立場書
背景
兒童照顧者聯席(下稱:聯席)一直積極關注兒童照顧者的各種需要,並希望倡議相關支援政策。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需要加強各類託兒服務,並且增設照顧者津貼,以支援兒童照顧者。香港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偏低,並正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人口問題,《人口政策公眾參與活動報告》歸納意見顯示公眾均認為需要改善託兒服務;今年特首的施政報告亦有措施加強託管服務和學童的課後支援;關愛基金亦推行「課餘託管試驗計劃」。我們認為要提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必需進一步改善現行的託兒、託管及課後支援等服務,亦應正視目前的工作待遇,工作對家庭友善,方能讓婦女安心就業,補充勞動力。
新增獨立幼兒中心欠缺時間表
有見社會對獨立幼兒中心的需要求過於供,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先生曾向我們表示,政府擬增加10間獨立幼兒中心,每間約會有100個名額,第一間將於2017年於石門落成並投入服務;局長並沒有交代其他新增的獨立幼兒中心的規劃情況,也似乎未有任何時間表,落實遙遙無期。聯席對這種臨急抱佛腳、欠缺長遠承擔的福利規劃非常不滿,這無疑等於要現在有託兒需要的家長放棄託兒的幻想。
其實,勞福局及社會福利署在短期並非無計可施,現時「互助幼兒中心」服務使用率極低,但實已有一定的空間和配置,只欠缺政府資源在人手方面的投入;政府只需要投入適當的資源,讓現時的「互助幼兒中心」轉型為小型、正式的獨立幼兒中心,短期內實可提供一定數量的名額,暫時舒緩嬰兒託兒的需求。此外,局方及署方亦應盡快在個別年輕社區尋找空置單位,規劃作獨立幼兒中心,滿足社區需要。
對課餘託管服務的意見
現時於青年中心內的課餘託管服務,全港只有約5,500個名額,而「課餘託管試驗計劃」推出後,增加約了12,800個名額,我們樂於見到有更多的學校營辦「試驗計劃」。然而對於龐大的需求,現有的名額也只是杯水車薪,而且服務尚未到位,未能真正照顧到家長就業需要。聯席成員的實際經驗是,區內的課餘託管服務經常滿額,輪候時間長,更沒有接放學服務,令因就業而需要服務的家長難以使用。亦有成員表示其學校的「課餘託管試驗計劃」需要抽籤,服務亦欠穩定,例如:星期六、日及學校假期多沒有服務提供,學校亦間中會提早放學暫停服務,欠缺穩定服務,令照顧者未能安心外出工作。再者,目前很多營辦「課餘託管試驗計劃」的學校或福利機構,服務時間太短,只能到下午六時,未能滿足就業的實際需要,也令照顧者難以兼顧工作與照顧兒童。
課後學習支援不等於託兒服務
正如前述,家長進入職場極需穩定可靠的託管服務,有效的託管服務必須要在時間上、假期安排上和質素上有妥善的安排。目前教育局及關愛基金均有計劃為學童提供課後學習支援,當中包括:「校本 / 區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及「課餘託管試驗計劃」,計劃目標均著重學童的課後學習支援,忽略家長託兒的真正需要。今年施政報告亦特別注資兩億元至攜手扶弱基金,資助基層學童課餘學習,目標跟之前的計劃相似;但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曾於本年6月[1]向報章表示,「政府計劃透過注資『攜手扶弱基金』,從中撥2億元,在明年1至2月起,在全港推行學校為本的課餘託管,包括將同區內有需要的小一至中三生,在課後集中於一所學校內託管」,並且「推算可令5000名母親重投職場」。翻查政府文件,實沒有任何文件解釋如何利用「攜手扶弱基金」推動「學校為本的課餘託管」,聯席擔心計劃將會變成「校本 / 區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及「課餘託管試驗計劃」的翻版,重學習支援、輕託管成效,未能滿足家長就業的需要。
再者,教育局的教育規劃一直沒有考慮到家長就業和照顧的需要,目前小學經常提早放學、學校假期多,已令很多基層家長為接送和照顧的問題而煩惱,對在職的家長構成極大壓力,也對社福機構提供的課餘託管服務構成影響,但勞福局或社會福利署似乎沒有跟教育局有適當的協調。其實,學校空間是社會的珍貴資源,在課餘託管服務不足、清貧家長極希望就業的當下,實需要考慮善用校園,在校園中進行課餘託管計劃,而各項課後支援計劃也應考慮對家長的託管需要。
「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簡稱:社區保姆)的三大問題
現時的「社區保姆」服務以義工保姆的形式推行,義工提供服務時間不穩定,難以提供穩定的服務,再者,不穩定的義工保姆也令被照顧的幼童難以適應,影響照顧幼童的質素。有婦女的幼兒曾使用服務,並且讓義工保姆帶返家照顧,可是,在使用服務的數個月內,因為保姆都不能持續地協助照顧其小孩,中心需要不斷更換保姆,令其對服務失去信心。
使用「社區保姆」服務需要預約,不能處理緊急使用服務的需要;有婦女曾遇上緊急事故需要看醫生,不便帶同幼兒,希望使用社區保姆服務暫託幼兒,可惜中心表示未能安排,令她感到徬徨無助。亦有婦女曾希望擔任社區保姆,完成培訓後一直等待中心配對服務使用者,可惜一直未獲安排,諷刺的是,其後當她想使用服務時,中心則向她表示暫時沒有保姆。
另一位婦女亦曾打算使用「社區保姆」服務,卻發覺申請服務的手續非常繁複,除了需要提供幼兒的出生證明外,還需要提供家庭的收入證明。我們理解需要確認幼童身份,故要求提供幼兒的出生證明,但對於提供家庭的入息證明,我們則大感不惑,對於需要臨時暫託服務的照顧者來說,此乃十分不便。再者,基層家庭往往是零散工工人,又或是以現金出糧,難以提供收入證明,此舉提令有需要使用服務的照顧者卻步。
婦女無選擇,託兒服務與照顧津貼缺一不可
婦女往往面對照顧與經濟兩難,面對千瘡百孔的託管及託兒服務,婦女往往沒有選擇,不能外出工作和發展自我,「被迫」成為全職照顧者,也「被迫」跌入低收入或貧窮的處境。而事實上,部份關注組成員認為,就算可以選擇,也會擔當全職照顧者,因為她們期望自己可以專心照顧子女,加強親子關係,但代價是沒有收入,令家庭經濟壓力大增,這代價對入不敷支的基層家庭來說無疑太大。因此,我們認為支援兒童照顧者的目標,應是讓婦女有選擇,故照顧者津貼也應該跟託兒服務一併規劃和考慮。
我們的具體建議如下:
社會服務和教育應作出協調配合,改善現存的託兒及託管服務,並且確認兒童照顧的勞動價值。社會福利署資助的「課餘託管計劃」及關愛基金現行的「課餘託管試驗計劃」應大量增加名額,讓所有有意參加計劃的兒童均可接受服務,達至「零拒收」;此外,「攜手扶弱基金」及「課餘託管試驗計劃」的課後支援服務亦需訂立服務時間標準,增設學校假期服務,以配合基層家庭的工作需要。
幼兒服務方面,短期內應撥款將「互助幼兒中心」轉營為小型獨立幼兒中心;中長線而言,政府應尋找社區空置單位,全面增加「獨立幼兒中心」及「全日制幼稚園」,讓更多基層婦女可出外就業;另外,香港亦應發展家居託兒服務,參考「家務通」的做法建立「社區保姆」名冊,將「社區保姆」職業化,以紓緩照顧者壓力,讓父母安心出外工作。
其實,香港社會不應該一直依賴照顧者的無酬勞動,應該對其貢獻有所確認,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及經濟上的支援,讓婦女有更多生活選擇,以平衡她們在家庭與工作方面所承受的壓力。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應為有特殊照顧需要的家庭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援,減低在照顧方面造成的壓力。我們建議政府設立「照顧者津貼」在經濟上支援照顧者。
政府有責任儘快改善勞工市場對婦女就業的不利處境,包括修改勞工法例保障零散就業處境;訂立最高工時標準、以促進所有家庭成員有時間分擔家庭照顧責任。提供更多元化工種的工作職位及培訓,令婦女在工作上有真正的選擇。參考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將產假增加至14週、設立7天侍產假,增設家庭照顧假期,鼓勵男性分擔照顧責任、提升市民生活素質發展經濟,而並非為經濟發展而發展經濟。
[1] 明報,2014年6月30日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630/news/ec_gok1.htm